2025年征文(43)
我在曹三泉当老师
1966届高中 马永康
1968年12月14日,我来到山西省原平县(1993年改为市)曹三泉大队插队落户。
村名的缘由:据说是刘邦率军南下,路经此地驻扎,为找水源,用枪戳地,扎出三眼泉水,故将此地命名“三泉”。随着村落的扩展,按其方位分为南、中、北三泉两个村庄。南三泉曹姓占绝大多数,聚族于兹,故称曹三泉。村名尊俗,一直沿用。
曹三泉虽然只是晋北的一个偏辟小村,但是这里保留着深厚的中华文化传统,重视文化教育。当时大队几位负责人都是识文断字的人。因此对于村中的小学、自己的子弟文化学习还是很重视的。
在我插队第二个月的时候,大队考虑到我是1966年的高三毕业生,由于“文革”学业中断,才失去上大学的机会。在这种条件下,大队选用我,安排我到村小学当老师。
从此,我开始了五年的民办教师的特殊经历。
当年的村学校设有小学和中学,小学五年,中学两年,一共七年。学校安排我教六、七年级的数学和常识。而常识课就是把初中物理化学合并为一门课。
在当时情况下,编的教材非常不系统,不规范,不连贯,而教学中的特殊性还在于不考试,学好学坏一个样,升级升学不受影响。
然而就在这种“读书无用论”的大背景下,有些同学还能自觉的努力学习,给我印象特别深刻。
一个叫曹根来的同学给我印象最深。每天下课放学,同学们都回家了,而曹根来却不走。他把今天老师讲的重点和疑问都记在一个本子上,一条一条地问我。
由于我有中断学业、求学无门的痛苦经历,对这样的学生倍感亲切和理解。我当时就住在学校,有的是时间,我就认真耐心地解答他提出的所有问题。
曹根来同学还能根据老师的辅导,再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样我又能针对他的疑问进行解答。
老师、学生通过这样的相互充分沟通与互动,许多学习上的难点、疑点都逐条解决了。曹根来同学几乎每天都找我来学习探讨。当时有这样的同学确实十分难得,作为老师也感到十分欣慰。
后来听说曹根来同学在原平县医院放射科当主任了。看来这也是根来不断努力学习的结果吧。
2018年8月27日,作者回村和当年的学生曹根来(左)在小学校前合影。
还有一个给我印象较深的同学是曹俊堂,他平时比较好玩,成绩也不太好。有一次他因为淘气没完成作业,我把他留下了。我记得当时并没有批评他,而是和他聊天,聊学习方法。
记得我跟他说,学习就像登山,每天前进一点,过一段时间就登高很多。同学们一块登高很愉快。但是,你如果每天不前进一点,过一段时间你就会落下同学们很多。你就变成一个人登山,会很孤单、难过。我说,你一定愿意和同学们一块高高兴兴的学习、前进吧!
曹俊堂好像听懂了我的话,变得上课专心听讲了,不像以前那样上课东张西望了,还认真做笔记把没听懂的地方都记下来,下课问老师。
我针对他不明白的地方有的放矢的讲,再针对性地做练习,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他自己的学习劲头也来了。
所以,学习落下一些也不怕。只要提高思想认识,找对方法,师生共同努力肯定会追上。
2008年6月9日,马永康(右二)与当年小学校老师改婵(左二)在北京见面时的留影。
我在曹三泉当老师这几年,正好赶上一个“特殊时期”,经过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更使我感到对每个人,不管你是儿童,青少年,还是中老年人,在某种程度上,“学习”这件事,都是生活的动力、快乐的源泉。
在这里我特别希望身边小朋友、大朋友、老朋友都以学习为乐,天天向上,健康快乐地成长和生活!
来源:北京市第25中校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