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墨语飘香 > 北斗观察网 | 刘国昌:“上中学时,称老师为先生”

北斗观察网 | 刘国昌:“上中学时,称老师为先生”

2025年04月14日 11:05:59 来源:国昌走笔 访问量:483 作者:刘国昌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上中学时,称老师为先生”

国  昌

前些时日,几位中学校友相聚。聊起学校的礼仪话题,大家七嘴八舌:

有的说,记得读小学时,入学后老师讲的首先就是礼貌。比如:老师进课堂,学生要起立,待老师还礼后再坐下;街上碰见老师要问“老师好!”,并行队礼,非少先队员要行鞠躬礼。
这时另一位校友站起来说,进入中学后,一律要称老师为“先生”。刚开始时我们都不大习惯,后来慢慢习以为常。一声“先生”,道出了学子对老师的敬重,也体现出对知识的追求之情。
大家对这些礼貌规范至今记忆犹新,倍感亲切。

当然现在在中学该不该恢复“先生”的称呼,尚需讨论。但其所体现的礼仪之风却是应当大力倡导的。
说及此,大家禁不住说起时下的情况:
现在在街上,常听有些孩子对长辈人直呼“你,你”;
有的年轻人以“喂”、“嘿”吆喝不认识的人。
路人、邻里乃至同事之间,稍有不和,则秽语飞溅,甚至老拳相加。
如此情景,引得不少人摇头慨叹,乃至抱怨了。

其实,我们国家是最讲礼仪的。就拿见面来说,有叩拜礼、拱手礼、鞠躬礼等等。在不同的场合,依地位、关系不同,站、坐也很讲究,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不允许乱来。
当然,这当中有不少繁文缚节,今天大可不必照搬,但注重礼节,还是需要的。

也许有些青年觉得,没有礼节,地球照样转,庄稼照样长。事实并非这样。礼节不足,反过来会削弱和影响人的心绪,在某种程度上给社会带来消极作用。因此,礼节的有无,是不可小看的。
前些时日游北京中山公园,在习礼亭旁小憩。清风拂面,顿觉凉爽。抬头望见“习礼亭”的匾额,不觉生出一些感想来。

史说这习礼亭,是专为初次进京的文武官员设立的,让他们在这里习一习礼,以便晋见皇帝时有一套完整的礼节。

如今,它已成为古迹供人们观赏了。但我想,这“习礼”二字,于今太有针对性了。我们当大兴“习礼”之风,让礼仪规范永驻人间!

2025年4月14日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北斗观察网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