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地 > 北斗观察网 | 刘国昌:如何做到细节“鲜活化”?

北斗观察网 | 刘国昌:如何做到细节“鲜活化”?

2025年05月21日 06:29:50 来源:老记说事 访问量:552 作者:刘国昌


如何做到细节“鲜活化”?


刘国昌


  写稿子要有细节,这是大家都已知道的常识。但细节有高下之分、板正与鲜活之别。写作的高手,大都注意选择那些鲜活的细节,以求給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鲜活的细节啥样?


  鲜活的细节,给人以具体生动的感觉,如同身临其境一般。请看下面的实例——


  例1:


  “听说过‘鸟塘’吗?


  一汪水塘,几棵树桩,树桩的枯树洞里提前放上鸟儿爱吃的面包虫。离水塘0米远左右搭建一间长条形的棚屋。屋内十几把椅子一字排开。爱好摄影的观鸟者,在屋内就可以拍摄水塘里鸟儿觅食嬉戏的情景。”


  ——《 人民日报 》(?2020年11月29日“因地制宜,走上致富路”一文)


  开头以一句“听说过‘鸟塘’吗?”为引子,紧接着便是一段对鸟塘的描写:枯树洞、棚屋、鸟儿觅食嬉戏……描绘出了当时的画面,使人有触摸具象的感觉。


  例2:


  收到村道德评议会送来的扣分告知书,55岁的刘兴从椅子上弹起来,骑上摩托车直奔村委会。


  远远看见村治保调解委员王士喜,刘兴上前拦住,掏出告知书想讨个说法:“我遵纪守法、没偷没抢,为啥给我扣4分?”


  ——《 人民日报 》(?2021年01月02日  第04 版“文明新风进农家”)


  “从椅子上弹起来,骑上摩托车直奔村委会。”


  “刘兴上前拦住,掏出告知书想讨个说法。”


  “弹起来”“直奔”“上前拦住”,这些动词用得好!通过这几个动词,呈现出一系列动作,把画面感写出来了。


  二、怎样写出鲜活的细节?


  捕捉到细节后还有一个如何表现的问题,即如何写出鲜活的细节。据人民日报原记者部主任丛林中的经验,有以下两点:


  一是深入现场,“五官张开”。


  丛老师说记者采访一定要到现场,并尽快与现场氛围融为一体。只有这样全身心地投入,细致观察,才能看到细节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全过程。


  现在有些记者写不出鲜活的细节,原因之一就是这一点做得不够。大家知道细节是事物发展过程的一个链条,这个链条有时展现较慢,但较多的是转瞬即失。记者在现场只有把“五官张开”,全神贯注,不放过一丝一毫,才能获得“鲜活的细节”。


  有一记者采写一位技术员的事迹,为掌握更多情况他到了技术员家里采访。看环境、聊大天都未有新的发现,忽然间他问,你在家里如何搞科研呢?技术员起身带他到阳台,但见不大的阳台里放了一台小机床。原来下班后这位技术员就在这里钻研啊!


  这是一个鲜活的细节,记者如获至宝,蹲在那里与技术员畅谈。从萌发这个想法到小机床搞成;从脑际想法到实验成功,聊得很细,得到了不少新鲜的“料”。


  有了这些“料”,记者对写稿信心满满。他说,手里没鲜活的实例不敢动笔。但有了这些料,催着自己去写稿。


  二是原汁原味记录。


  记者在现场要及时进行“原汁原味的记录”。当年二战著名记者萧乾采访河南灾民,他就站在灾民身边,观察记录他们的一言一行。人民日报赴抗美援朝战地记者李庄,在阵地采访战士后就在坑道口靠在墙上马上记录。他说,不能回去再补记,那就失掉了新鲜感。再说就在战士身边有不清楚的可以随时问。


  这些老记者的经验弥足珍贵。这次经验是我们获得“鲜活细节”的最佳途径。年轻记者务必要好好学习,并付诸实践。


  三、鲜活的细节能加工吗?


  也许有人会问,鲜活的细节可以加工吗?从上面的实例中可以看出,鲜活的细节事迹不能加工的。


  细节来自生活,鲜活的细节是生活中的精彩处。我们只有如实地记录之、表现之,而不能随意加工、搞“笔下生花”。


  道理很简单,记者与作家不同,作家可以虚构:细节不具体的可以写具体;主人翁的话不生动不可以写生动。但对于记者来说这些都不行,记者的职责就是“如实记录”。原汁原味的的记录,才最真实、最感人。


小结语


  细节“鲜活化”是一个重要的写作理念,这个理念告诉记者选择细节的原则与标准。作为记者特别是年轻记者当牢记,只有牢记才能捕捉、写出鲜活的细节,使稿子增光添彩。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作者简介

刘国昌,新中国同龄人,光荣在党50年。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1975年到人民日报社工作,在评论部笔耕10年;1985年参与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历任海外版《言论专访版》副主编,教科文部副主任、主任,编委会委员、副总编辑等职。并担任北京杂文学会理事、中国新闻培训网授课导师。曾担任中宣部新闻阅评员,人民网、环球网评论员等。

      出版著作有:《飞絮濛濛——短论随笔集》《人海浪花——专访特写集》《报纸编辑学讲义》《世象评说》《京腔京韵》《养心之道》等书籍。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北斗观察网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