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思想之“针”,穿起材料之“线”
刘国昌
【本文提要】:
文章结合实例,介绍“用思想之‘针’,穿起材料之‘线’”的写作手法和理念。
文章指出,“用思想之‘针’,穿起材料之‘线’”,实际上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用观点来统率材料”。
观点要靠材料来支撑,材料需要观点来统率。有观点无材料,难以说服人;有材料无观点,如一团散沙立不起来。因此,我们写稿子一定要将观点和材料的关系处理好、把握好。
文章强调,如何处理好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呢?简言之,就是在“统率”两字上下功夫。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对材料进行精选,二是坚持观点与材料相统一。
“用思想之‘针’,穿起材料之‘线’”,这句话是人民日报吉林分社记者门杰伟说的。这句话是他采写工作的经验之谈。
在参与采写报道《长春推动科教资源赋能产业发展》时,门杰伟采访了产业园、高校、种子基金、科技局等多个点位,将现场看到的内容一股脑塞进初稿中,却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逻辑散乱。
这时分社领导给出建议:“不能被采得的信息牵着鼻子走,要用自己的思考来统筹。”
这个建议,使门杰伟恍然大悟:初稿只是片面地展示了长春以科教资源赋能产业发展的现状,没有拿着思想性这根“针”,穿起采访资料这些“线”。认识提高后,他以思维逻辑串起采访细节,可谓“振衣上千仞,顿觉天地宽”,稿件很快在头版刊发。
门杰伟这里所讲的“用思想之‘针’,穿起材料之‘线’”,实际上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用观点来统率材料”。
观点要靠材料来支撑,材料需要观点来统率。有观点无材料,难以说服人;有材料无观点,如一团散沙立不起来。因此,我们写稿子一定要将观点和材料的关系处理好、把握好。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本文说的思想、观点、主题等,都是一个意思,即“意”。古人云:文以意为主。“意”是文章的魂儿,是主导,它对材料起着统率的作用。
写一篇稿子或一篇评论文章,提出思想、明确观点、确定主题,是行文的第一步。各大媒体都很重视这第一步,如人民日报海外版编辑部每月都有拟定选题的专门会议,这个制度性的安排,能把近期报道选题研究具体、透彻,并落在实处。与会人员不能“只带耳朵来”,要事先做好充分准备积极发言。
选题明确后分配到各部门各位记者,这样做便于记者在采访中更好地捕捉、收集典型的材料。实践证明,这个办法切实可行,行之有效。
如何处理好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呢?
简言之,就是在“统率”两字上下功夫。
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对材料进行精选,二是坚持观点与材料相统一。
1. 对材料进行精选。
记者采访得来的材料不少,再加上受访单位提供的文字材料,可谓多多。这么多的材料不可能都写进稿子里,必须经过精选后才能入文。
精选材料不是件容易事儿,它需要记者手里要有“一把尺子”来衡量。这“一把尺子”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是写稿子(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和主题。记者要善于依据这把“尺子”的标准来对材料进行取舍、精选。
比如,如果你要写一篇关于促进人才流动的稿子,那么就要精选那些人才流动带来诸多益处的典型事例;如果你要写一篇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稿子,那么就要精选那些人工智能发展的典型事例。
这些精选后的事例,不在多而在精。只要能说明问题、具有说服力就行。
2. 坚持观点与材料相统一。
精选材料时,注意坚持观点与材料相统一十分重要。如前所说,观点需要材料来支撑,材料是为观点服务的,因此做到这两者相统一很有必要。
相统一就意味着观点和材料不是“两张皮”,而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现在有些记者在这一点上尚有欠缺,有的选的材料不典型、支撑观点的力度不够;有的是用得材料过多,显得杂乱无章。这两种状况是需要改正的。
记者采访归来,所收集的材料往往有以下两种情况:有时材料过少, 有时材料过多。
关于材料过少。造成材料过少的原因较多,如记者案头工作做得不深入、采访现场未能深入交谈、受访者提供的材料少等等。
面对这种情况,没有其他办法,只有继续采访。在继续采访中,要注意避免上一次采访的毛病,尽量挖掘出更多更好的材料。
挖“料”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人民日报著名记者王金凤采访时不挖到“真料”不罢休。她说,手里没有10多个典型事例怎么写稿呢?每次采访都要达到这个要求她才肯“打道回府”。
关于材料过多。与上面“材料过少”情况相对比的是“材料过多”。这些材料未经过梳理,一二三四、甲乙丙丁一大堆,写稿时不知用那些材料好。
在这里,就用上了“用思想之‘针’,穿起材料之‘线’”的妙招。
“用思想之‘针’,穿起材料之‘线’”这句话,说的很形象。“用思想之‘针’”,首先要有“思想这个‘针’”。
记者写稿子,一般都先有个主题。比如时下搞的《新春走基层》活动,记者到基层去不是盲目的去,而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去采访。如到高原去采访边防官兵、下矿井与矿工一起采煤、到农村体验农家生活......这些都是写稿前的选题和题目。在采访实践中围绕这些各不相同的选题,去发现、挖掘新鲜的材料。
材料到手后,用选题这个“针”把典型的材料“穿”起来,写稿的任务就完成了。
小结语:
用思想之“针”穿起材料之“线”,看起来是个技术问题,实则是一个理念问题。把思想这个“针”提炼好,再用它把典型材料的线“穿”起来,一篇“有魂有料”的稿子就诞生了。
这是写作的成功之道,更是媒体人的看家本领。当很好地学习掌握。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