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史海钩沉 > 老烟厂那座“大黄楼” |孙铭阳

老烟厂那座“大黄楼” |孙铭阳

2021年02月28日 13:18:58 来源: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北国风 访问量:1830 作者:孙铭阳

1922年,老巴夺员工在大楼前合影。

日前,工信部公布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哈尔滨卷烟厂旧址——老巴夺父子烟公司砖造纸烟工厂(“大黄楼”)成功入选,这也是我国烟草工业企业首次入选国家工业遗产。2021年,是“大黄楼”建成的第101个年头。

近日笔者走进位于一曼街69号的这座老房子,聆听从烽火岁月中走来的余音回响。

1903年的一天,年轻的退伍军人、莫斯科老巴夺烟厂厂长伊利亚·阿罗诺维奇·老巴夺在莫斯科火车站送别曾经的战友踏上征程时,偶遇了即将前往哈尔滨的随军护士季娜依达·米哈伊洛夫娜·施巴科夫斯卡娅。三个月后,老巴夺决定追随季娜依达所在的部队,从莫斯科前往哈尔滨。很快,两人在哈尔滨结婚定居,并将自己莫斯科的烟厂和哈尔滨中国大街(现中央大街)的卷烟作坊全部迁至埠头区宽街二十号(今道里区西十三道街巴拉斯旅店旧址处),创办哈尔滨葛万那老巴夺制造烟卷公司(即:葛万那烟庄),这便是哈尔滨卷烟厂的前身,并从此开创哈尔滨现代化制烟工业的先河。


哈尔滨卷烟厂旧址,1922年拍摄。


“大黄楼”曾经是“大红楼”


季娜依达在哈尔滨开设了一家诊所,老巴夺则继续经营他的烟厂,虽远离故土,但先后诞生的三个孩子,淡化了他们的乡愁。

土耳其风味的俄式卷烟、哈瓦那雪茄、手切烟丝让因修建中东铁路涌来哈尔滨的外侨找到了故乡的味道,也为从未体会过洋烟的本地人打开了一扇窗。

1909年葛万那烟庄正式更名为老巴夺父子烟公司,不料企业 “蜚声海外”的强劲发展势头引起了全球垄断烟草组织——英美烟草公司的恐慌。1914年5月,英美烟草公司为阻挠老巴夺父子烟公司经营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通过“合资”协定的手法,把公司合并,企业也更名为英商老巴夺父子烟草有限公司。也是在这一年,英商老巴夺父子烟公司与中东铁路管理局酝酿哈尔滨铁路沿线建设新工厂。1920年,新厂房在南岗区山街(现一曼街69号)正式开工建设。新厂房建设之初为清水红砖,新中国成立后,才被通体被涂成黄色,“大黄楼”也由此得名。建筑总体为折衷主义风格,半圆形的窗户、三角形的檐口线、精致的锁心石是这座楼典型的标志。大楼造型简约,通过重复性叠加设计,增加了工业企业的冷静与严肃,也就显得更加古朴庄重。

资料记载,“大黄楼”的设计者俄国人维萨恩,他是中东铁路管理局工务处著名设计师,享誉中外的马迭尔宾馆便是他的代表之作,同时他在哈尔滨还留下了吉黑邮务管理局(现黑龙江省邮政博物馆)、吉林铁路交涉局(现中苏友好协会旧址)等一大批经典之作。

“哈尔滨独一格,南岗上坡老巴夺,地窖择烟叶,二楼糊烟盒,三楼包烟卷,四楼‘马神’客。”多年前的这段童谣形象地描述了当年“大黄楼”的格局。

“大黄楼”整体为四层。最顶处设有水房,南北各设货梯一部。一楼(半地下)为烟叶存贮室,同时设有分叶、抽梗、切丝、烘丝工序。二楼中间是用于制作浆糊的制糊室,北段区域订制包装木箱并与库房相连,南段设置手工糊制烟盒工序。三楼是手工包装工序,四楼则排满了35台大白杆制烟机。整个生产工序有效地利用了工厂的有限面积,符合工艺对烟丝成品的基本要求,通过两台电梯,提高了流水化生产的作业效率,直至上世纪90年代哈尔滨卷烟厂生产车间搬迁之前,除个别工序调整外,工人们依然按照当年的生产布局进行现代化的卷烟生产加工。


冬日里的大黄楼。刘辉摄。


“大黄楼”第一次挂上了五星红旗


哈尔滨沦陷后,党组织先后派遣赵一曼等在厂内开展一系列革命工作,同时成立了由党领导的工会组织。1939年,日本侵略者对原“大黄楼”向南进行了扩建。同年9月,扩建工程竣工,“大黄楼”南北长度达到了100.74米,东西最宽处为24.49米,大楼整体仍然为四层,每层的建筑面积基本达到2000平方米以上,扩建部分为混凝土浇灌,楼里配有独立的室内卫生间,厂区后来逐步增建“存煤处”“浴室”“仓库”“砖造警察用房”“宿舍房”“砖造更夫房”等。

哈尔滨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大黄楼”里灯火通明,夜以继日加班生产,全力保障解放战争前线物资的供应和城市的经济建设。与此同时,哈尔滨市政府以烟厂为试点大胆实行劳资合作合理分红制度。

1950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一周年之际,刚入厂不久的年轻员工孙尚智,在工友的帮助下,爬上了“大黄楼”的楼顶,这座历经风雨的老楼第一次悬挂上了五星红旗。

伴随着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改造,老巴夺父子烟公司于1952年4月2日,正式有偿归为国有,更名为国营哈尔滨制烟厂,企业也走向了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自那时问世的“葡萄”“迎春”“哈尔滨”等“老三样”香烟成为老一辈哈尔滨人永恒的回忆。

1959年,太阳岛牌香烟从这里问世,伴随着《太阳岛上》歌声,香飘至今。

上世纪70年代初,林海灵芝牌香烟从这里诞生,作为中式卷烟的典范,见证了中国卷烟走出国门的历史瞬间。

上世纪80年代,“老巴夺”牌香烟开始试生产,这个不晚于1914年诞生的老字号品牌的经典再现,为百年企业的历史文脉续写了浓厚一笔。


如今的大黄楼。刘辉摄


◑一代代烟厂人守护“大黄楼”


历经百年风雨的“大黄楼”,在拂去历史的尘埃后,其前世今生的故事,在讲述给世人后,依然生动。在此,不得不提到一代代哈尔滨卷烟厂“大黄楼”的守护者。

哈尔滨卷烟厂(以下简称哈烟)副厂长易守标告诉笔者,回望历史,百年哈烟与国家、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共成长。守护好企业的历史遗存,是我们哈烟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

一代代哈烟领导对历史的尊重,才让百年哈烟清晰厚重的历史延续至今。在哈烟百余年的历史上,留下了三部详尽的厂史,这些宝贵精神财富一直激励着哈烟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行;1990年初,“大黄楼”一度成为危楼面临拆除,企业的决策者克服了巨大的困难,斥巨资对其进行保护性修缮。 同时,企业与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会等专业学术团体紧密合作,为企业历史学术问题进行专业化顾问指导。

进入新时代,为了更好地把企业的历史遗存守护好,企业成立了以厂长为组长的哈烟精益课题小组,以当下最新的学术成果和最新开放的历史档案作为支撑,对企业的百年文脉进行了历史上最为细致的梳理。

作为哈烟精益课题资料小组的一员,张万权负责企业资料的全面收集整理。能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成为“大黄楼”年轻的新一代守护人,他觉得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让前辈们失望。六年来,他尽其所能,一直在与时间赛跑,通过国内外的学术组织最新的研究成果,档案馆、图书馆最新开放的图文资料,拜访古玩店主、收藏家,他发现了大量的有关哈烟厂的史料和遗存,无论是早期的建筑图纸、地图、杂志报纸;还是烟标,烟支,烟画、电话薄、回忆录……在他眼里,每一份历史信息都是历史留给企业的不可再生的财富。

作为精益课题影像小组的成员,刘辉一直用手中的镜头记录着这座老楼一点点变老,也记录了这座老房子在企业的精心呵护下逐步焕发神采。这些年,他同样也与时间赛跑,他为一大批亲历历史的老人拍摄整理口述历史,为企业留下珍贵的历史资料。他镜头下很多老人如今都已经不在了,但他觉得,那些留下的影像可以让他们永生。

在“大黄楼”新一代守护者的努力下,他们从浩如烟海的史籍记载中,全面考证了葛万那烟庄的旧址;发现了厂区的变电所、“大黄楼”北墙浮雕等历史建筑遗迹;找到了企业始建于1898年的最新证据;找到了目前发现最早的企业公章;找到了建国后企业第一位抗美援朝烈士王兆连的部队番号;第一次运用3D动画技术复原了1922年“大黄楼”的历史风貌……

2014年,为适应现代卷烟生产的需要,哈烟整体迁至江北新厂。也就是从那以后,散落在松花江两岸的两份荣耀,便愈加光辉闪烁;一边历经沧桑风雨,一边汇融现代智能;一边守护历史,传承文脉;一边跨越时光,拥抱未来;他们彼此交融,他们交相辉映,共同见证哈尔滨这家百年工业企业的传承与变迁。

2019年,“大黄楼”被列入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2020年入选国家工业遗产。从此以后,百年老楼,又有了新的历史使命。

作者简介孙铭阳,现供职于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热爱写作、读书和旅行。

编辑:毕诗春

责编:曹晖

审核:施虹

(本文配图除署名以外,均由哈尔滨卷烟厂提供)

编辑:张惠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随毛泽东进京赶考的日子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北斗观察网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