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提要】:
文章结合实例介绍了人民日报今年以来的“锐意创新”的经验,并归纳出3点成功的原因:一是坚持“锐意”精神。二是坚持“开门”办报。三是回归媒体的本质属性。
文章强调,办媒体不容易,特别是“锐意出新”更不容易。但只要坚持改革创新,就一定能像人民日报那样走出一条路。要时时想到,这是中央的要求,也是广大受众的强烈愿望。
经常看人民日报的人发现,今年以来人民日报有些版面、专栏“出新了”。这些新变化,说明一个问题:只要坚持锐意出新,媒体的面貌就会有明显变化。
今天我们结合人民日报的实例,来谈谈办媒体如何锐意出新的话题。
一、人民日报出新有“几多新”?
1. 头版新开栏目“读者点题·共同关注”,围绕读者在人民日报网络端留下的思考和疑问,聚焦民生热点、发展难点、改革堵点,和读者一起打开视野、探寻路径,在与读者的问答互动中释疑解惑,及时回应舆论关切。
该栏目稿件全部以问题作为标题,以网友留言提问开篇,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
2. 《文化遗产版》新开栏目“说说我家乡的非遗”,开栏首篇文章《河西村的盒子灯》,作者张鑫为北京大学博士生。编者按语写道:“这是本版邮箱收到的一篇读者投稿……你的家乡也有独具特色的非遗吧。欢迎大家都来'说说我家乡的非遗'。”
栏目编者按直接点明文章来源于读者,并以与读者对话的亲切语气,邀请大家共同参与创作。该栏目刊发的第二篇文章《乡音里的曲子戏》这样开篇:“作为人民日报的忠实读者,翻阅报纸是我的习惯。看到上期文化遗产版刊发的《河西村的盒子灯》时,家乡安徽省太湖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曲子戏,瞬间涌上心头。”
作者以读者身份开启第一人称自述,让作品自带读者反馈,环环相扣的推进,娓娓道来的讲述,与上期内容形成回忆关联,使栏目更具故事感。
3. 《大地》副刊每块版面由以前大多刊发3至4篇长文,转变为现在每期呈现5至7篇短文。整体篇目增加,单篇文章篇幅压缩,既有利于实现文风短实新,形成参差错落的版面格局,以“晚报风格”的“软”,中和新闻版的“硬”。同时又得以让更多作者在人民日报“露脸”,激发创作和供稿的积极性,进一步盘活作者库和稿池资源。
人民日报这些变化在广大受众中引起极大反响,认为“人民日报的锐意出新做得好!”“可读性增强了,过去有些文章看看标题就‘翻篇’了。现在吸引着非看完不可。”
二、这“几多新”,从何而来?
人民日报这“几多新”令人感奋和欣喜,那么这些变化从何而来的呢?笔者认为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 坚持“锐意”精神。“锐意”者,乃是意志坚决、勇往直前之意。具体说,一是勇于进取,面对目标或挑战时,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力,力求进步。二是意志坚决,决心坚定,不轻易动摇,能够专注于实现目标。三是用心专一,在追求目标过程中集中精力,不分散注意力。
新闻改革说了好多年了,但为什么有的媒体变化不大呢?原因之一就是“锐意”精神不够。有时嘴上也说要“改革出新”,但在行动上迟缓;有时做了一点改革,但没有坚持下去,又“回到原点踏步”。凡此都说明,媒体出新没有“锐意”精神是不行的。
人民日报这次改革力度大,就在于上下团结一心锐意出新,无论在选题确立、栏目设置、写法改进等方面都有那么一股子“改的劲头”,终于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2. 坚持“开门”办报。“开门”办报是我们党的一贯传统,“开门”不仅要求记者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采访,还体现在版面呈现出的稿件中。如上面介绍的“以读者身份开启第一人称自述”“让更多作者在人民日报‘露脸’”等作法,都实实在在体现了“开门”办报。
“开门”办报不是一句空话,它要有具体、实在的行动。人民日报这次改革在这个方面做出了表率,值得其他媒体借鉴学习。
3. 回归媒体的本质属性。大家都知道,新闻是关于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也就是说,事实在前,报道在后,事实(生活)本身是生动活泼的,那么报道也就应该是生动活泼的。办媒体理当把工作、生活中鲜活的内容尽可能地充分反映出来。惟此才能充分发挥媒体所承担的功能。如果我们拘泥某些束缚,把媒体办得“面窄窄”“硬邦邦”“冷冰冰”,那怎么能体现媒体的本质属性呢?
人民日报秉持这一理念锐意出新,令人钦佩。相信今后会迈出更大的步。
小结语:
办媒体不容易,特别是“锐意出新”更不容易。但只要坚持改革创新,就一定能像人民日报那样走出一条路。要时时想到,这是中央的要求,也是广大受众的强烈愿望啊!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来源: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