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昌
编者按:我们今天推出《反馈与交流》专栏。该专栏将把大家对所刊登文章的反馈进行整理集中,以便大家更好阅览和交流。
第一条:5月14日刊出1968届初中孙晓青撰写的《当蔡伦遇上电子书》一文后,李鸿博留言,孙晓青回复:
李鸿博留言:拜读了孙晓青学长的征文《当蔡伦遇上电子书》一文,感触颇深。文中写道:世界上最便宜的事情是买书,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是读书。对这两句话我也有很深的体会。
我喜欢淘书,特别喜欢逛旧书市。去年在朝阳公园的书市上淘到一套印刷数量极少的外交人员内部书刊《非洲内幕》。今年又淘到一套《第三帝国的兴亡》。日本东京水道桥附近有一家古旧书店,里面有很多中国流进日本的古旧书,有的书中还夹着名人的书信手札。我几次都淘到了很有价值和历史意义的书刊。孙晓青学长的文章让我回忆起一次次淘书的经历,虽然有点辛苦,但也乐在其中。
孙晓青留言:@李鸿博70届初中 多谢鸿博兄关注!向你学习!
原文链接:
北斗观察网 || 2025年征文(56)| 当蔡伦遇上电子书(上)
北斗观察网 || 2025年征文(57)| 当蔡伦遇上电子书(下)
第二条:5月16日刊出1966届初中刘国昌撰写的《想起那村边的那块知青菜地》一文后,袁禊璋、张世琪、孙晓青留言:
袁禊璋留言:弥足珍贵的照片,深情真切的回忆,感人至深的文字,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记忆犹新的知青年代,不曾忘记收工时,夕阳西下,踩着田边的小路,望着天边那一抹绚丽的云海,与期盼人生向往的归宿……
张世琪留言:拜国昌老师描写的知青菜地,尤其是挑粪沤肥,让我想起了知青时代最艰苦的七八月。
要说三夏抢收抢种那几天连轴转应该最累,其实过后后的七八月每日早中晚三次积肥,那个劳动强度让我刻骨铭心。美其名曰额:打早、打晌、打晚,就是把休息时间全都占用了。每次积两方,每天六方,土肥麦秸一层层堆积,最后泥浆封皮。这是我最累的记忆!
孙晓青留言: 知青往事五味杂陈,点点滴滴沉淀心底。
原文链接:
北斗观察网 || 2025年征文(58)| 想起了村边那块知青菜地
第三条:5月19日刊出1968届初中孙晨阳撰写的《回忆在军工厂的芳华岁月》一文后,袁禊璋、燕素君、孙晓青、李鸿博留言:
袁碶璋留言: 文章感人至深,记录了共和国那段三线建设的真实历史,创业者永远是令人尊敬的,有过这段经历的人,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无不一往无前。
燕素君留言:晨阳,同是十八岁,你去了大山里的军工厂造枪,我去了内蒙兵团屯垦戌边,也曾持枪站岗,经历了军人的生活!也是战友哦!
孙晓青留言: 我在云南边防当兵时,背的就是这种枪,没准真是你们生产的呢!
李鸿博留言: 孙晨阳的文章勾起我对工厂生活和工作的回忆。当前一说起知青,基本上公众认同的都是上山下乡的初高中学生。其实进工厂当工人的也是知青,当时叫青工。但记述青工经历的书刊文章却很少,其实他们当中也有很多令人感动和震撼的经历和故事。
原文链接:
北斗观察网 || 2025年征文(59)| 回忆在军工厂的芳华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