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墨语飘香 > 北斗观察网 || 2025年征文(56)| 当蔡伦遇上电子书(上)

北斗观察网 || 2025年征文(56)| 当蔡伦遇上电子书(上)

2025年05月15日 07:05:22 来源:北京市第25中校友会 访问量:479 作者:孙晓青

2025年征文(56)

当蔡伦遇上电子书(上)

1968届初中  孙晓青

 

陕西洋县的珍禽朱鹮,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油菜花盛开时节,在连绵起伏的金灿灿绿油油的花田不时有红长喙白羽、双翼一橘红的大鸟翱翔翻飞…… 这画面美的,想一想都人兴奋。为此,我专程赶到洋县拍摄朱鹮,不料却遇到一个人,一位古代先贤。

那天上午,我们在汉江边拍完朱鹮,返回途中路过龙亭镇。当地鸟导无意中提到:蔡伦就是在这里发明造纸术并长眠于此。我一听立马来了兴趣,驱车直抵小镇边的一处古建群落。

果真是蔡伦墓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被后世尊为造纸鼻祖的蔡伦是东汉宦官,历任小黄门、中常侍、尚方令,受封龙亭侯。在这里,他革新造纸工艺,以树皮、麻头等原料制成轻便廉价的蔡侯纸,于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推广全国。东汉永宁二年(公元121年),蔡伦去世落葬龙亭。30年后,朝廷整修蔡伦墓,现存墓园建筑多为明清时期所建。

历经近两千年,蔡伦英名不朽。这片建筑的北部是松柏环绕、碑石林立的墓区,幽静肃穆;南部为祠区,有山门、拜殿、献殿,两侧连廊、厢房陈列着蔡伦的生平事迹及蔡侯纸的制造流程;园中还设立了体验区,络绎不绝的游客可以自己动手或指导孩子体验古法造纸。徜徉其中,我的心中充满敬意。这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诞生地啊对于洋县来说,朱鹮是稀缺的自然馈赠,而蔡伦的发明是无价的历史遗产。

祠区建筑的立柱几乎全被楹联覆盖,其中一副写的是:

旷古一人初造纸

寻常百姓可读书

真是字字珠玑,一语道出纸的发明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大社会价值。

 

突然就联想到父亲讲过的家族往事。

我的爷爷奶奶都是普通农民,虽说目不识丁,却对读书人敬重有加,甚至爱屋及乌,对写字用的纸也心存敬畏。那时候,老家装东西的盒子多是奶奶用废纸糊的,但凡拾到有字的纸,奶奶先要请村里识文断字的老先生看看,确实没用了才会拿来糊纸盒。出于对文化的朴素认知,爷爷奶奶省吃俭用供父亲先读私塾再进学堂,成为我们家第一代读书人。

人生识字忧患始。父亲读书长了见识,明了事理,从此与两件事结缘:一是革命,一是读书。当全面抗战爆发时,16岁的父亲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设新中国乃至改革开放的奋斗中一路走来,直到晚年仍恪守着共产党人的初心。

可贵的坚守源自读书。父亲一生酷爱买书读书藏书,他有两句格言:世界上最便宜的事情是买书,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是读书。从我记事起,父亲始终与书同在,连家里的卫生间也总是放着几本书,他那手不释卷的形象,是印在我脑海里最鲜活的记忆。

父亲常向我们推荐书,印象最深的是两本(套)书。

     

我上中学不久,父亲拿回一本刚刚出版的长篇小说《欧阳海之歌》,并在扉页上用毛笔写下推荐语:“我怀着一颗激动的心,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我希望我的儿女们,学习欧阳海的榜样,像欧阳海那样地成长、生活和战斗!”客观地说,青少年时期读过的这类好书,为帮助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一卷(上下两册),是我当兵探家时父亲推荐的,读后带回部队。1976年边防团一位军医回唐山探亲,向我借走了这套书。唐山大地震中,他们家房倒屋塌,一家3口侥幸爬出废墟,那套《李自成》却被埋在瓦砾下。很多年后看到姚雪垠儿子的回忆才知道,毛主席1966年在湖南韶山小住期间看了两部书,一部《资治通鉴》,一部《李自成》。由于他的认可和赞赏,姚雪垠躲过十年浩劫,最终完成了《李自成》后续几卷的创作。

父亲去世后,母亲带着我们将父亲的万余册图书略加整理,捐给了家乡的图书馆。



来源:北京市第25中校友会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北斗观察网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