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地 > 北斗观察网 | 刘国昌:读写作古训,写实在文章

北斗观察网 | 刘国昌:读写作古训,写实在文章

2025年02月13日 11:10:30 来源:华文融媒云 访问量:497 作者:刘国昌

读写作古训,写实在文章


刘国昌


【本文提要】:

在我国写作史上有不少写作古训,这些古训言简意赅,字字珠玑,寓意深刻。深入挖掘这些古训的内涵,对于进一步提高现在的写作水平大有裨益。

本文例举4句古训,这4句古训分别从行文态度、文字要求、基本规矩和为文宗旨方面进行了论述。于今颇有针对性、指导性。


我国是文章大国,不仅涌现了很多写文章的高手,还出现了不少的文论家。


这些文论家自己也写文章,但同时对如何写文章多有论述。这些论述论点明确,具体深刻,字字珠玑,对促进我们把文章写好多有益处。


下面我们结合几位文论家的论述,做些剖析、解读。


一、“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


这句箴言出自唐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一文中,写的是行文时应持有的正确态度。


“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这是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请注意“吾每为文章”,说的是每次写文章都要如此。只有坚持这种态度,才能写出真文章、实文章。


写文章不能“以轻心掉之”,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在写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一丝不苟。


如创意:为文贵在创意。古人云:文以意为主。“意”这里指的是立意、主题、中心思想等。


立意要立足于出新。一些资深报人讲,文章切忌随人后,文无新意不动笔。新的意思、新的观点、新的见解,这些都属于立意的范围。倘若了无新意,或“意不明”,那怎么能写出好文章呢?


时下有些媒体缺乏新意、“意不明”的文章不少,东拉西扯随意写之,不知他要写什么主题。材料倒是用了不少,但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逻辑混乱,杂乱无章。这些毛病需要彻底改正。


如谋篇:文章的“意”确定以后,就进入谋篇布局环节,即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先后次序要排好队。


时下有些稿子的立意不错,但在表述上缺乏逻辑性,未能做到层层递进,条分缕析。


其实做好谋篇环节并不难,其中一点就是思路要清晰。清晰具体体现在:写哪些不写哪些?心里要有数;先写哪些后写哪些再写哪些?心里也要有个数。有了这个数,动起笔来就不会出现次序颠倒、逻辑混乱的毛病。


二、“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这句箴言出自唐代韩愈《答李翊书》一文中,写的是行文的文字要求。


韩愈是被苏轼称为“文起八代之衰”的人物,他当年发起的古文运动,起到了重振文风的作用。


韩愈说的“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这句话,有两层意思:


一是“辞必己出”,强调作者行文的原创性,即文字必须出自作者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而非模仿或抄袭他人。


二是“惟陈言之务去”,务必剔除那些陈旧、平庸的言辞,追求语言的鲜活和思想的深刻。


这两层意思,对于我们现在把文章写好颇有指导意义。


比如在有些文章里空话、套话时有所见。一个作者偶尔在篇把文章里有点空话套话也就罢了,但凡写文章都犯有这类毛病,那就应该反省深思了。写文章不能用自己的文字来写,缺乏或没有自己的见识,那写出来的文章又有何用呢!


初入媒体门的年轻记者,当深刻认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与危害性,不要陷入泥潭。当然,陷进去也有改正的空间,“走出来”就是了。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好好“板板”这个毛病。


三、“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这句箴言出自宋代苏轼《与谢民师推官书》一文中,写的是行文的基本规矩。


文论家们历来十分重视行文的基本规矩:既要有行云流水般的思绪和文字节奏,也要有“质”(内容)的规定;既要有自由放开的胸襟,也要有收放自如的气度。苏轼这里所谈,正是这一规矩的概括。


这个规矩对于写好文章甚为重要。


现在有些人写文章下笔千言,却离题太远,“当止不止”,这是需要改正的。能写当然是好事,但要注意“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写文章的“行”与“止”,是衡量作者驾驭能力的两个要素。“行”要写得扎实、充分;“止”要当止则止,不拖泥带水。惟此,才能把文章写得充分、得体。


四、“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


这句话出自《滹南王先生诗集》,意为文章贵在独创新体,立意新颖,不能人云亦云。


这句话说的是为文宗旨,对于我们写好文章具有指导价值。


写文章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自得”,是自己确有感悟、确有见识。在这样情况下写出来的文章,是实在文章,是真文章。这类文章发表后无疑在社会上具有广泛的传播价值。


反之如果不是这样,人云亦云,东拼西凑,那写出来的文章又有何意义呢!


有鉴于此,我们现在写文章务必要牢固树立“文章自得方为贵”的理念,并以此来规范自己、要求自己。力争做到“不写则已,写则自得”,在“自得”上多些功夫。


小结语:

以上对4句写作古训进行了剖析、解读。

这4句古训虽然文字不多,但却字字珠玑,寓意深刻,对于时下我们进一步把文章写好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章写得如何?作者心里最清楚:

你是“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呢?还是有时敷衍了事?

你是“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呢?还是沿用空话套话?

你是“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呢?还是随意写之,驾驭能力差?

你是以“文章自得方为贵”呢?还是人云亦云、东拼西凑?

对于以上这些问题,作者应经常问问自己。只有常问自己,督促自己,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文章水平与质量。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北斗观察网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