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 昌
也许住楼房久了,最近时时怀念起在胡同生活的日子。
古往今来,虽说北京人生活在"天子脚下",但在对待人、特别是对待邻里之间的事儿上,从来就透着热情和周到。
北京胡同里住着不少人家,这些人家大都住在大杂院里。当然,也有的住在四合院、独门独院里,但那是少数。
在大杂院里,一般都住着八九户人家。这些人家有的是"三代同堂",人口较多,也有的是三四口人,比较清净。有的家境比较富裕,有的则过得"紧巴"些。有的是几辈人就生活在北京,有的是来自河北、山西、山东等地。但不管情况如何,大家都能相处得很和睦。
老百姓过日子,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每个家庭必备的。但有时难免缺这少那,尤其是在做饭的时候。然而在大杂院里,您用不着着急,到邻家拿就是了。
不仅如此,平时买个菜、买点粮,相互间捎带一下,帮个忙,那更是常有的事儿。吃饭的时候,谁家要是炒了个新鲜菜,也都送给邻家的小孩尝尝。
在大杂院里,大人们都很喜欢孩子。襁褓中孩子抱出来,马上有不少大人围上来,逗逗、抱抱,喜欢得不行。
上小学的孩子放学以后都愿意回到院子里,在那大槐树下的石桌上写作业。遇到不会写的字,或难解的数学题,问问旁边的大人就行了。
您还别说,院子里的大人遇到这种情况,非但不烦,还都很乐意出面解难。有的人家父母是双职工,孩子放学以后无人照看。但在院子里,这事儿不用发愁,一准有人帮忙,主动把孩子招呼到家里送上水,安排他们写作业。
平时的相互帮助已形成风气,大家都习以为常了。难能可贵的是,北京人在危难之际更见风骨。
以笔者亲历的一件事来讲就是如此,那还是在"文革"时期,社会上乱得不行,动乱也波及到街道。邻家有个杨大妈,平时与街坊们相处得不错,人缘挺好。忽然有一天,几个人冲到她家抄家,说她是资本家。
女儿不懂事,在一些人鼓动下与她"划清界限"搬出家门。街坊们见此情景觉得不大对头,一面上前劝阻,一面照看着杨大妈。
到了晚上,杨家的灯光昏暗,冷屋子冷炕,杨大妈一人在哭泣。这时街坊们悄悄地进了门,送来热水热饭大家一边照顾杨大妈吃饭,一边安慰着说着话。有几个男人们抱不平说,这不是胡来吗?杨大妈是什么人,咱们都清楚,得跟他们说理去。
看此情景,杨大妈感动得连连说:"谢谢街坊们!谢谢!"
1976年7月唐山地震波及北京城,这是从来没有遇见的事儿。在那当口,素有互帮互助传统的北京人再一次显露了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