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地 > 北斗观察网 || 刘国昌: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点评 | 同题报道如何脱颖而出?这条消息带来4条启示

北斗观察网 || 刘国昌: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点评 | 同题报道如何脱颖而出?这条消息带来4条启示

2022年11月24日 19:25:21 来源: 传媒茶话会 访问量:873 作者:刘国昌
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点评
同题报道如何脱颖而出?
这条消息带来4条启示

刘国昌

与其他新闻体裁相比,消息因其“新”“短”“快”的特征成为各类媒体上使用频率最高、数量最多的一种体裁,也被视为记者和通讯员的基本功。


写消息看似“小儿科”,实则更能体现“真功夫”。一条好的消息需要具备哪些特点?如何在同题报道中写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消息?


今天,传媒茶话会特邀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刘国昌为大家解析第32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作品——人民日报社的《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刘国昌,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正局级)。1975年到人民日报社工作,在评论部工作10年。历任海外版《言论专访》版主编、教科文部主任、编委会委员、副总编辑等职。并担任中宣部新闻阅评员,人民网、环球网评论员等。

作品原文: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本报酒泉6月17日电(记者余建斌、吴月辉、刘诗瑶)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于北京时间6月17日15时54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


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航天员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按程序完成各项准备后,先后开启节点舱舱门、核心舱舱门,北京时间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等工作,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作品背景: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刊登于人民日报6月18日头版头条,呈现的是中国航天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事件,是一则具有重大新闻价值和历史意义的新闻消息。


3名记者组成航天报道一线团队,克服疫情影响,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两地进行了多天前期采访,通宵达旦值守,见证和记录中国航天大事件,并第一时间精心撰写稿件形成见报稿件,展现了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对此重大事件的重磅稿件,夜班给予重点版面安排,这则短消息配照片刊发在头版头条,充分体现了人民日报的新闻价值判断。


作品点评:


这条获奖消息,我们得到了哪些启示?

在第3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人民日报记者撰写的《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消息(见2021年6月18日第1版),荣获消息类一等奖。

这条消息被评为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人们颇为赞赏。同时也在思考这条消息的成功之道及带来的有益启示。

一、这条消息的成功之道

这条消息获得一等奖绝非偶然,其背后有着不少的成功之道。下面略作一番剖析与大家分享。

1.历史时刻,重笔记录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这是一个重大历史时刻和难忘瞬间。为此人民日报社派出3名记者组成航天报道一线团队,奔赴一线采访。

这些记者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两地进行了多天前期采访。在通宵达旦的值守中,见证和记录中国航天大事件,并第一时间精心撰写稿件,展现了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对此重大事件的重磅稿件,编辑部夜班给予重点版面安排,这则短消息配照片刊发在头版头条,充分体现了人民日报的新闻价值判断。

前后方密切配合,顺利完成了记录重大历史时刻的任务。

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新闻的功能之一是记录历史。人民日报在70多年的办报岁月里,用一篇篇精彩的新闻报道记录时代风云,为人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与难忘瞬间。《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这条消息,又在党报历史上增添了一篇佳作,具有纪念意义。

2.态度严谨,下笔准确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这是一个令人多么激动、兴奋的喜讯,作为从事科技报道的记者当然也十分振奋。但职责在身,这3名记者一直保持着态度严谨、下笔准确的作风。

请看这条消息的开篇,在电头之后写的一句话是:

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

这是向读者交代消息来源。别看这句话只有16个字,写与不写那是不一样的。报道重大新闻事件,必须要写清楚消息的来源,以增强消息的权威性、可靠性、准确性。

这条消息的记者做到了,值得赞许。

3.“黄金段落”,精心撰写

关于怎样写好稿子的开头结尾,人们讨论得比较多,而对如何写好稿子的“黄金段”则研讨不够。其实,写好“黄金段”是最为重要的。

这条消息的“黄金段”在哪里?在开头导语那里。请看下面的剖析:

本报酒泉6月17日电记者余建斌、吴月辉、刘诗瑶)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交代消息来源,报道重大新闻这一点甚为重要)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把第一步写得很清楚)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于北京时间6月17日15时54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介绍各个环节,写得清楚、准确)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写明这次行动的性质)

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航天员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按程序完成各项准备后,先后开启节点舱舱门、核心舱舱门,北京时间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继续介绍工作情况,最后写出结论: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黄金段”是稿子的核心段,它是稿子的重要支撑。这条消息把航天员如何进入空间站的每一步、每一个环节都写得到位、详细,确保了稿子的质量。

4.专业报道,通俗表达

这条消息写的是一条科技新闻,但又是一条不一般的科技新闻。

航天科技报道专业性强,表述要准确,但又要人们看得明白。为兼顾这两者,就需要记者做到“专业报道,通俗表达”。

这条消息可以说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从神舟十二号发射,到顺利入轨,再到成功对接,航天员乘组进入轨道舱,包括后续工作,全部涵盖。写得既规范准确又通俗流畅,读者看得很明白。

5.短小精悍,内容充实

这条消息写得短小精悍,全文仅459字,但片言居要,字字都有含金量。相比当天其他媒体的同类事件报道,这条消息在篇幅短的情况下,做到了内容充实,着实不易。

6.标题精彩,醒目夺人

该条消息的标题:

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肩题)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主题)

这个标题采用的是“肩题—主题”结构。

肩题“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讲的是新闻事实;主题“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聚焦新闻点,醒目夺人。

这个标题不仅将新闻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也突出了该条新闻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彰显了新闻报道书写时代、记录历史的功能。

7.浓墨重彩,隆重推出

人民日报2021年6月18日的头版头条位置上,“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的大标题醒目突出,配发的图片夺人眼目。这样一个编排,可谓浓墨重彩,隆重推出。

在重大历史时刻、重大事件出现时,人民日报编辑部总是全力以赴精心策划、精心“打扮”版面。这次刊登这条消息也是这样。

二、带给人们的4点启示

以上介绍了这条稿子的7个特点,这些特点给人们带来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1.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记者应有的品格

写这篇稿子的3位记者大都有10多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属于“中年记者之列”。他们之所以能写出这么好的稿子,原因之一就是“每临大事有静气”。

记者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者,特别当有大事发生时,情绪、情感难免有所激动。这是一种正常反应。然而作为记者还有另外一面,那就是每临大事有静气。

静气者,临事不慌、不乱之谓。遇到大事、突发事,依然保持头脑冷静,不慌不乱,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报道。人民日报这3位记者做到了,他们在现场采访中、在通宵达旦的等待中,仔细捕捉每一个变化,认真记录发生的一切,真正做到了“心热脑冷手动”,顺利完成了任务。

然而时下有些记者却尚未能做到这一点,遇事时光顾激动忘了思考,兴奋有余冷静不够,这是需要尽快改变的。

2.“题好文一半”,精心制作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题好文一半”,标题的重要性自不待言。问题是我们如何经常不断地做出好的标题。现在有些媒体上的一般性的标题较多,有的标题还有些毛病,特别是一些会议新闻的标题,几乎都是“举行”“召开”的字眼,至于会议的“新闻点”则很少见。如此情形,怎么能取得好的传播效果呢?

从“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这个精彩的标题,我们可以体会到:做题并非“难得不得了”。只要下功夫琢磨,总会做出精彩的标题。怕就怕浅尝辄止、不下苦功,那是做不出好题的。

3.写消息同样需要锤炼文字功夫

写评论文章需要过硬的文字功夫,写消息同样需要有过硬的文字功夫。你看这篇消息的文字,几乎是字字珠玑,没有一个多余的字词,这体现了记者的文字功底。

也许在有些人看来,写消息是“小儿科”。这实际上是一种浅见,消息如同通讯、特写、评论一样,都是新闻写作的重要形式,都需要有过硬的文字来支撑。如果在这方面有疏忽的话,那就是大错特错了。

在这次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有些报送的稿子“败在文字上”。一些本不应该出现的文字差错出现了,这实在不应该!这提醒我们,搞媒体工作,文字功夫一定要下大功夫苦练才行。

4.当记者要注重长期积累

也许有人觉得,这篇稿子获奖在于题材好。言下之意无非是说,谁赶上了都能写出来。

这话得分析着看。题材好固然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但更重要的在于记者本身的功力。关于这个新闻事实,当天不少媒体都发了稿子,但为何只有这一篇获奖呢?从根本上说,还是这篇稿子写得精粹,写得到位,刊发得突出。

在新闻采写活动中,经常遇到“同题报道”的情况,即同一个题材,大家都去采写。然而从发出来的报道来看,各有千秋,良莠不齐。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归根结底还是记者的功力问题。平时积累多,思考多,动笔多,遇到采写活动时就会派上用场。

作为撰写这条消息的记者之一的余建斌,从事科技报道十多年,不仅写消息、通讯,还写了大量带有观察和思考的科技评论文章。正是这些常年的磨练与积累,使得他在关键时候冲得出、用得上,成为“快枪手”“神枪手”。

一则消息,带来有益启示。这些启示涉及新闻采写的诸多环节,愿大家多思、品其“味道”,进而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北斗观察网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