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地 > 如何写好“记者手记”?

如何写好“记者手记”?

2020年06月01日 12:35:53 来源:华文融媒云 访问量:692 作者:刘国昌

如何写好“记者手记”?

刘国昌

刘国昌: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说起“记者手记”,媒体界朋友大都熟悉。

 何谓“记者手记”?

“记者手记”就是记者在报道写好之后、又另外加写的一篇短文。见报时与所写的报道放在一起,文排楷体,黑字标题,配“记者手记”栏头,格外引人注目。

下面就如何写好“记者手记”,作一番介绍。

一、先看一篇例文

今年5月2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在一版显著位置刊发了一篇题为“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巩固提升”的报道。该报道介绍了山西、内蒙古、安徽等地贫困县脱贫的信息,介绍了各地创新思路搞活产业的具体做法。

这是一篇全景性的通讯,所举事例典型、生动,使人们看到了我国脱贫攻坚的新气象,备受鼓舞。

按照一般的编发方法,单发此篇通讯完全可以。但记者和编辑觉得还应再写点文字,于是便写出了“记者手记”。标题为“没有劈不开的柴”,与正文一起刊登,形成了一种报道气势,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5月20日  第01版)


二、在什么情况下写“记者手记”?

“记者手记”很重要,但也不是说每篇报道都要写一篇“记者手记”。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才写“记者手记”呢?简言之,要看当时稿子、版面等综合情况而定。

比如上面的例文,配合脱贫报道写篇“记者手记”,是合适的。其中一个原因在于,记者写罢报道后还“有话要说”。

 这篇报道写的各地脱贫攻坚的消息,所举事例确实令包括记者在内的人们颇感振奋。但因报道相对集中要写这些事例,记者不宜再写抒发自己感怀的文字。所以在报道外另写了这篇“记者手记”。

从这篇“记者手记”看,记者畅快地抒发了自己的感想,表达了“摆脱绝对贫困,实现中华民族千年小康梦想”的情怀。这篇“手记”与正文相呼应,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再如今年5月29日人民日报在科技版刊登题为“我为珠峰量身高”的长篇报道,同时也刊发了一篇“记者手记”。

“手记”从参加2020珠峰高程测量报道的经历说起,讲自己的感悟:“在生活中踏实奋斗,一步一个脚印,一样能攀登人生的‘珠峰’,成为新时代的攀登者。”这样的“记者手记”配合了报道正文,应该写,写得好!   

《人民日报》(2020年05月29日   第19版)


三、写好“记者手记”的三点注意事项
 

1、有感而发。

“记者手记”如同评论一样,都是由新闻事实所引发的,是缘事有感而发。因此不能游离所写稿子之外去写感想,而是要紧紧围绕报道本身去抒情怀、讲道理、明理念,给人以启发。

同时“记者手记”行文可带有浓厚的个人特色和风格。情之所致,真情使然,可尽情挥洒一番。要力求把“手记”写得“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苏东坡语)。

2、画龙点睛。

“记者手记”是配合所写稿子而发,但不能就事论事。需要在“源于稿”的基础上还要“高于稿”。要跳出稿子,写出其中的典型意义,善于画龙点睛,提升稿件内容。

比如上面所说的“没有劈不开的柴”这篇“手记”,结合诸多脱贫攻坚的事例,着重论述一个道理:“没有劈不开的柴!只要有决心、路子对,定能攻克最后堡垒。”有提升,有升华,于人有启迪。 

3、短小精悍。

“手记”写法多样,可写采访的由来,可写被采访者的一两句精彩话语,还可写点相关背景介绍,角度多多,不拘一格。

但稿件不能过长,一般在二三百字为宜。因为它毕竟是正文的附属品,不能喧宾夺主。  

在媒体编辑业务日益发展的今天,“记者手记”这种形式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记者朋友们,请挥洒笔墨写出更多更精彩的“手记”吧!


(作者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北斗观察网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