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视点时评 > 哈尔滨大桥坍塌事故舆情观察

哈尔滨大桥坍塌事故舆情观察

2012年09月17日 00:00:00 访问量:305
事故现场

    一、事件经过

    8月24日5时32分,哈尔滨市110指挥中心接到报告,三环路高架桥洪湖路上桥匝道处(距阳明滩大桥3.5公里),有四辆满载石料和饲料 的重型货车同时行驶在匝桥外侧时,造成连续钢混迭合梁侧滑,四辆重载货车侧翻,造成2人当场死亡,6人受伤,其中1名伤者送医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原文》

    二、舆情分析

    截止监测周期(2012年8月24日至2012年9月4日)末,我们对中青华云舆情监测系统收录的文章进行了汇总统计。具体数据详见下表:

类别

文章数

阅读数

回复数

论坛

4644

2939010

124307

博客

298

825737

6366

新闻

5837

NA

NA

微博

2021

154846

35301

总计

12800

3927099

166239

 
表1 舆情统计数据(新闻的阅读数、回复数不计入统计)
 
 
 
 图1 舆情总体走势 (数据来源于中青华云舆情监测中心)
 

事故发生后,哈尔滨当地政府在8月24日、25日连续两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相关证据,回应质疑,采取系列应急措施得当,避免了更大的舆论风波甚至谣言出现。从图1可见,舆论的热度在8月26日一度降到较低点。

8月27日话题热度再次攀升,我们推测应是受8月27日公布责任单位后引起的反弹。有媒体发出为何迟迟不追责的疑问,引发公众质疑。虽然当地政府一再强调要“先调查才能追责”,但是由于更多的先入为主以及发言预设立场,这种表达被淹没在巨大的质疑浪潮中。

由于“陕西延安车祸”、“安监局微笑表哥”、“空姐被军官殴打”、“山东荣成爆炸”等热门话题相继出现,舆论关注度转移,话题热度总体来说逐渐减弱。

鉴于微博运营商的数据只是部分对外公开,所以我们参考了部分运营商提供的话题热度分析图。从图2和图3均可看出,哈尔滨大桥事故相关的话题热度一直处于连续减弱状态。

 
图2 新浪微博指数分析
 
 

图3 腾讯微博指数分析

 

 
事故现场
 
 
   三、舆情焦点

    1、网传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坍塌?

    阳明滩大桥位于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花江上,是目前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桥梁长度最长的超大型跨江桥,总投资估算达到18.82亿元,原计划为三年的工期被缩短到18个月就完成,建设速度被称为“突破性的”、“如同搭载了火箭”,被称为“哈尔滨奇迹”。

    此次事故属于较大事故,从死伤人数来说本不至于成为舆论焦点,但由于有媒体第一时间以“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坍塌”等标题来报道此次事故,再加上今年大桥和道路交通事故频发,此前哈尔滨道路坍塌事故多发等信息都刺激了公众神经,引发舆论高度关注,哈尔滨塌桥相关新闻从24日到28日一直占据百度新闻热搜词前三甲位置。

    哈尔滨市政府发言人黄玉生在8月24日、25日、27日的三次新闻发布会上都强调塌桥并非阳明滩大桥,而是哈尔滨三环路高架桥洪湖路上桥匝道,工程造价为709.42万元,施工期限为90天。哈尔冰市委宣传部长张丽欣也多次强调“阳明滩大桥属于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的项目,而事发地段三环桥匝道为黑龙江省发改委立项”。

    虽然官方试图将事故与阳明滩大桥撇清关系,并强调是侧滑而不是坍塌,但是继续用“阳明滩大桥坍塌”等做为标题的消息仍为传播的主流。事故被贴上了“十八亿大桥坍塌”、“赶工期、轻质量”等标签,并被引申出工程有腐败猫腻导致大桥质量不合格等传言。

    2、施工单位无法查询?

    人民网8月24日发布新闻,称记者试图联络哈尔滨市建委查询事故桥梁部分的施工单位时,建委工作人员表示工程指挥部已经解散,无法查询的情况。新闻引发网友热议,大家对此回答表示愤怒和质疑。

    8月25日黄玉生对此消息进行了否认,称“经了解核实,此事并不存在。市建委已经按照事故处理的有关程序,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相关资料提交事故调查组。待事故调查结果确定后,将以上单位名单一并向社会公布。”

    对此,人民网记者进行了后续报道,称再次联系了哈尔滨市建委,建委工作人员起先以“昨天说的意思是指挥部解散,不是找不到施工单位”为由, 试图进行辩解,但是记者表示在24日的采访中曾明确问过“问哪个部门才能查询到施工单位信息”时,对方则表示现在已经不能回答媒体的任何问题,所有采访, 均由哈尔滨市政府统一对外发布。

    有媒体发表文章称:重要的市政交通工程项目不存在“不能说的秘密”。细致深入的事故原因调查有待时间,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随时公布事态进 展,尤其在第一时间公开桥梁涉及单位名单,却是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应尽之责,这是对伤亡者家属和社会公众知情权的基本尊重,也关系到有关方面对待这次事 故的基本态度和查处决心。

    在社会各界的一再追问下,27日,哈尔滨市政府第三次新闻发布会中通报了此次事故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

 

    3、大桥坍塌责任在谁?

    在8月25日新闻发布会上,黄玉生强调四辆倾覆车辆中的后三辆车货总重400吨以上,且都进行过改装,为非标车辆。这种强调被公众解读为市政府把责任推卸给“货车超载”,引发了网民新一轮“拍砖”。

    同济大学桥梁专家石雪飞在接受采访的时候称,按照该路段的级别,每辆车荷载不能超过55吨。如果有超过规定的汽车靠边走,超过安全系数后就 会出现这样的事故。也有一位匿名专家表示事故桥梁的设计抵抗偏心超载风险的富余程度较低,他说:“这是设计者的选择,不能说谁对谁错,只要验算通过就可 以。”而另一位匿名的监理专家称,有时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谁都没错。有可能是验收标准问题。

    调查组至今还没有公布结果,桥梁坍塌原因至今未有明确定论,问责和理赔等程序也无法开展。8月26日按照当地风俗是出殡的日子,死者家属表示由于事故原因不明晰,没有得到说法,无法出殡。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曾发表评论:“发布事故信息需考虑公众感受。许多公共事件发生后,新闻发布都备受关注。对于事故信息发布,要客观而及时地进行披露,而不 是给人以推脱责任、转移舆论焦点的嫌疑。想让发布信息有说服力并不难,发布者首先要换位思考:作为普通人,需要了解什么,进而有一说一,真正尊重事实与常 识。”

    4、为何迟迟不追责?

    据官方消息,8月24日事故发生后,哈尔滨市政府就组成事故调查组对出事车辆的单位、货主、荷载等进行调查。同时组织专家对桥梁设计、施工 等相关情况进行调查。8月27日上午,哈尔滨市召开党政联席会议,除了要求对在建工程项目、重点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排查外,还要对道路交通安全进行全面排 查,继续加大对残土车、货运车超载超限的处罚力度,但始终未公布事故原因和问责结果。

    8月27日,有媒体质问“为何桥塌了三天,仍未启动行政问责?”引发网民又一次口诛笔伐。

    黄玉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候表示:事故调查是行政问责的一个前提,“有了责任,才能问责。”他同时表示,调查结果出来后,会立即启动问责程序,问责机制会严格按照2012年2月通过的《哈尔滨市行政问责规定》。但是他的强调被淹没在质疑的舆论风波里。

 
事故现场

    四、中青评论

 1、没有安全感 哪来幸福感 (作者:包丽敏《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8月28日 01 版)

 查看原文:http://zqb.cyol.com/html/2012-08/28/nw.D110000zgqnb_20120828_4-01.htm

旨在为民众谋福祉的基础或服务设施,却可能成 为突发夺命的罪魁,这不免让人有一种人人自危的紧迫感和痛切感。这样的事故,不同于矿山事故、工地事故或工厂生产事故,并不仅仅威胁到某个特定群体,而是 在很大程度上,无论贫穷富贵,无论精英草根,人人有“份”;这样的事故,也不同于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它没有地域分别,而可能发生在每个城市,每条道 路,可能就发生在你我身上。

……

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中国人,近年来特别热衷于追 求“幸福感”,于是各种各样的幸福指数排行榜便层出不穷,比如最近发布的“2012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这样的排行榜是喜庆的,可以衡量发展的成 果,当然也有助于考评发展的质量。但我好奇的是,我们是不是需要一份不那么喜庆、却别有价值的“最安全城市排行榜”?

没有安全感,哪来真正的幸福感?“安全感”这个词当然不如“幸福感”那样锦上添花,但却是一把底线标尺。要让生活更美好,必须先让生活更安全。

    2、当追责缺席,每一次反思都是一场幻觉(作者:曹林 《 中国青年报 》2012年08月29日 02 版)

    查看原文:http://zqb.cyol.com/html/2012-08/29/nw.D110000zgqnb_20120829_1-02.htm

    哈尔滨塌桥事故让人惊心,延安发生的特大车祸事故,36人被烧死,更让人震惊。面对这一系列暴露出大问题的大事故,这几天媒体都在反思。

    反思不可谓不全面,也不可谓不深刻,可是,这些角度各异的反思并没有让人感到释怀,而是感到了一种“似曾相识”的重复感和悲怆感。反思,成 了每一次灾难和事故后习惯性的舆论大戏可再沉重和深刻的反思,也不能阻止下一次悲剧的如期而至。悲剧在重复,反思也在重复,今天的反思,不是昨天悲剧的终 结,而是明天悲剧的开始。今天的反思,可以一字不改地拿到下一次的悲剧反思中去,因为问题也是顽固地毫无改观,悲剧只是换了个时间与地点。

    面对重复发生的悲剧,写一些重复的新闻,作一些老生常谈的评论,在悲剧和坏消息的轮回中一天天地走过,这是常让很多新闻人和评论员感到无力的地方。

    五、总结

    哈尔滨市政府在此次舆情应对中的表现有不少亮点,比如及时召开三次新闻发布会,公开相关证据,正面回应公众的质疑。但是亮点中也存在一些败笔,例如在调查 结果不清的情况下,先透露事故可能跟超载有关,让公众认为政府在开脱责任,引发舆情反弹。另外,当公众开始追问为何迟迟不追责的时候,才来强调流程是要 “先调查再追责”已经为时过晚,失去了对舆情应对的主动权。

    在做好舆情的应对之外,还希望哈尔滨政府能公开公正的处理好后续事项。如果因为舆论热度减弱,而降低对处理此事的重视程度,或许民意的反弹会更加剧烈!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青华云舆情监测系统,资料来源于媒体公开报道。如有异议,请拨打010-64098055。转载请注明出处为“中青在线舆情频道”。)

 

          来源:中青在线

   

                                                                                                                                                                               (编辑:惠友)

 

编辑:网校客服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北斗观察网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