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房产汽车 > 上海静安区临汾路街道破解加装电梯难题 从4年装一部到一年60部

上海静安区临汾路街道破解加装电梯难题 从4年装一部到一年60部

2020年09月22日 10:20:50 来源: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东方网 澎湃新闻 访问量:1102 作者:惠 友
澎湃新闻 | 上海静安区临汾路街道:17个无电梯居民区 16个实现加装电梯


原标题:老公房加装电梯如何从个案走向量产,来看上海这个街道的做法

回想起2019年底电梯交付使用的首日,仇老伯依然激动不已。
“那天,我母亲三年来第一次主动要求下楼,她走出家门,和周围邻居打招呼问好,特别开心。”仇老伯说,加装电梯真正是为民服务的实事工程。

这是老公房加装电梯便民利民的一个缩影。

在上海静安区的临汾路街道,辖区内20个居民区,近90%的楼组没有电梯,而居住在三层楼以上、60岁以上老人约有1.3万人,其中80岁以上老人近2800人。近年来,临汾路街道党工委密切关注“悬空老人”和居民的下楼需求,把老公房加装电梯作为自己的一号民生工程,推动加装电梯从“个案”走向“量产”。
如今,临汾路街道17个无电梯居民区,有16个实现了加梯零突破,目前启用、在建、在批的加装电梯达到了64台。
电梯建成前 本文图均为临汾路街道供图

电梯建成后

“只要13秒,电梯就能送到”

9月18日下午,家住临汾小区6号楼601室的杨根生走出家门,走入电梯轿厢,不一会儿,轿厢稳稳停在1楼,他走出电梯气定神闲,打算在小区里溜弯。

“不管上楼还是下楼,只要13秒,电梯就能送到。”71岁的杨根生精确计算了自己乘坐自家楼组电梯的时间,脸上写满了骄傲,“自从楼里加装了电梯,我出门的频率也提高了,心情也跟着好起来。”

按杨根生的话说,装电梯切实给像他这样的“悬空老人”带来了获得感。电梯使用了大半年,他说自己非常“享受”,回忆起曾经爬楼梯的经历,直呼“变化太大”。

“我们这个楼里,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比较多,大家年轻时爬个六楼,体力还马马虎虎跟得上,现在年纪都大了,膝关节明显感觉吃不消,爬两三层就觉得喘了。”杨根生说,虽然楼里四五楼安装了供歇脚休息的椅子,但是并不管用,“我以前能不下楼,尽量不下楼,就是怕爬楼梯。”

此前在临汾路街道,这样的“悬空老人”案例还有很多。居民仇老伯今年75岁,和94岁的老母亲一起居住在6楼。母亲2017年突发脑梗后,腿脚便不太好使,无法自行下楼。

“每次要出去看病,下楼需要有两个人同时协助,扶着一步一步下台阶,从6楼下到1楼最长要耗费30分钟。”仇老伯说,居委会虽然有提供爬楼机等服务,但是老人坐了一次就心里害怕,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再坐第二次了。

仇老伯自己膝盖骨上也生了骨刺,下楼梯就非常疼痛,菜都靠子女“外卖”,扔垃圾“多次并一次”,生活也非常不便,更加无法协助母亲下楼。

电梯建成后

作为典型的纯居住型售后公房社区,临汾路街道下辖20个居民区,80%的住宅楼建设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1687个楼组中有1507个楼组无电梯,住在三层以上超过60岁的“悬空老人”共有1.3万,老百姓迫切希望加装电梯。

2015年11月,临汾路街道试点在临汾小区1号楼加装第一台电梯,2019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在此期间,街道干部至今仍忘不了一件憾事:居民曹师傅因病住院,楼道电梯加装志愿者前去探望并征求其意见,曹师傅当即同意并支付了首批款项,但不久后,曹师傅就病逝了。

为突破“三年装一台电梯”的窘境,让临汾1.3万的“悬空老人”早日实现“落地梦”,临汾路街道把加装电梯作为2019年度一号民生实事项目并创新了“123”工作法。

“1”是组建电梯临时党支部,把街道、居委、小区、驻区单位的党员都动员起来,形成合力;“2”是成立加装电梯工作室和社区法治中心两个支撑机构,同时编制了“小蓝书”、“小红书”两本指导手册,让群众“一看就懂,照着就办”;“3”是用水电煤移位配套工程纳入老小区改造、为加装电梯单元的低楼层居民做美丽楼组改造、成立居民自管小组和电梯自治基金“三项惠民举措”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123”工作法的实施,让临汾路街道创造了新的“加梯奇迹”。如今,临汾路街道17个无电梯居民区,有16个实现了加梯零突破,目前启用、在建、在批的加装电梯达到了64台。

安装电梯后居民自发清洁楼道

如何让一楼住户都同意?

加装电梯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楼居民不愿加装电梯是人之常情。

“很多人到我们这里来参观加装电梯,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你们是如何让一楼住户都同意的?”临汾路375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吕文洁说,百姓百条心,遇到的问题各不相同,“我们做的就是不断沟通,尽可能地帮助居民解决实际问题,打消顾虑,赢得他们的同意。”

吕文洁举了一个例子。在临汾路街道的小区内,有一户一楼的居民是盲人,他的生活中用不到电梯,而他也担心自己出行受阻,他的反对一度让楼里装电梯的工程搁置。

“通过走访我们发现这位盲人居民的儿子也住在临汾路街道,就到他儿子家沟通。”吕文洁说,老人住在这里,周围的邻里其实都非常关心他,他儿子非常感恩。“老人对我们的设计方案有顾虑,怕影响出行,我们就请他儿子去装电梯的楼宇实地看一下。”老人儿子实地察看后,发现装电梯并不会阻碍老爸的出行,遂回家对老人做思想工作,终于获得了这位居民的同意。

走进临汾小区的一个加梯楼组,一楼二楼公共走廊与楼梯让人眼前一亮:雪白的墙壁、干净的地面、新换的公共窗户。不止在一二楼的公共楼道,小区门前也进行整修与绿化的摘种。

“哪个楼组居民同意加梯,街道就对该楼组一二楼公共空间进行美化等一系列支持和保障。”临汾路街道街道自治办主任陈黛静透露。

别小看这样的改造,在加梯后,由于楼上居民主要通过加装在楼组大门外的电梯来上下楼,不再经过一楼,一楼公共空间实际上成为了一楼居民的常用空间。

“我们一楼的居民更换了门窗,装了壁灯,门外的公共区域全部从水泥地换成了地砖,漂亮得不得了。”临汾路375弄2号楼102室居民陈翠萍特别满意这样的改造,她说自己原本也有担忧,怕电梯运行声音响。“改造以后,乘电梯的居民从外面进出,不从我们这里经过了,声音反而变小了,环境也好。”

改造前的一楼居民公共空间
一楼居民的公共空间得以改造美化

陈黛静称,加装电梯在征询意见时,居民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考虑,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安装费、维护保养和一楼居民的配合度上。为此,街道出台3项惠民措施,体现人民至上、共享幸福的价值理念。

针对部分居民经济困难的情况,街道积极争取将与加装电梯配套的水电煤移位工程纳入老旧小区更新项目,为每台电梯节约7万-10万元资金。针对有居民担心电梯安装后无人管理的问题,街道抓住物业党建联建模式在临汾全覆盖的优势,把电梯后续管理纳入物业达标考核。街道还在积极与太平洋保险公司协商,在全市率先试点以定额商业保险的形式保证电梯保养、维修经费的落实。针对反对声音集中在一楼居民的普遍性问题,街道将加装电梯与美丽楼组建设结合起来,为一楼居民免费更换入户门与过道窗。

陈黛静说道,正是靠着大家孜孜不倦的努力,“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常记于心,才能让辖区内每一个加梯项目都获得100%的同意,才会创造出加装电梯的“临汾速度”。

东方网 | 老公房加装电梯 静安区临汾路街道这样做

  讲述人:临汾路375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吕文洁

我叫吕文洁,是静安区临汾路街道临汾路375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这两年,我们位于临汾路375弄的临汾小区变化很大,小区进行了“美丽家园”建设,道路平了,有了小花园、健身架,更大的变化是,小区在“批量”推动电梯加装,原来五六层楼高、没有电梯的老公房纷纷装上了电梯。现在小区中启用、在建、在批的加装电梯有20台,加装比例超过55%。一些多年没有下过楼的老年居民终于可以下楼了。

  加装第一台电梯,历时4年过程曲折

说到加装电梯,临汾小区诞生了街道第一个加装电梯的楼组,前后历时4年,过程也非常曲折。

加梯起因是,在2015年,1号楼6楼一位老人突发疾病,要送去医院。但楼内没有电梯,楼梯又窄,无法用担架抬下去。情急之下,几位邻居把老人从楼上背下来,用救护车送到医院。1号楼住着18户居民,60岁以上老人占到80%以上,其中有两位老人90多岁。这件事让其他居民心有余悸,担心以后自己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所以,楼内居民希望能加装一部电梯。

得知这个情况后,街道选派了中层干部到这个小区作联络员,与我们居委干部一起挨家挨户走访,了解居民的情况与想法。

走访后,我们有了更深的体会:一级级台阶,在我们这些腿脚轻便的年轻人看来,不算什么;但对腿脚不好的老人来说,却好似天堑。

四楼住着一对老夫妻,两人当时已80多岁。老太太身体不好,因为没有电梯,无法下楼,她常年不出门。家里买菜、买米、买药等,全靠老先生。老先生腿脚不好,手也没力气。每次上下楼,他都紧紧拉着楼梯扶手,每跨一步,人都要停一下,浑身跟着抖一抖。同层隔壁有位老先生,90多岁了,背驮得厉害,每走一步都要喘口气,因为楼内没有电梯,他已经4年多没下过楼。当时,楼内老年居民都特别渴望有电梯。记得有对老夫妻听说楼组可能会加装电梯,很激动,拉着我们的手说,只要大家同意加梯,他们愿意承担安装费用的“大头”。

看到居民的迫切需求,街道党工委决定:以临汾小区1号楼作为街道首个加梯试点。

当时我们居委干部都信心满满,觉得既然加梯是“众望所归”,应该很快能达成。但实际并非这样。

当加梯的提议被正式提出后,楼内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居民担心“加装电梯会占用公用空间”“会增加电费支出”,还有电梯安装费的分摊问题等等。我们几乎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才最终使整栋楼的居民达成共识。

达成共识后,进入安装施工阶段,又有问题来了。临近楼组的居民提出,新加装的电梯可能影响到本楼组的采光,要求换个位置安装。又用了近半年,我们对临近楼组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这期间,电梯的设计稿和修建点位,也在充分考虑使用人和被影响居民的前提下,几经易稿,重新确定了样式与施工位置,最终取得整个小区三分之二业主的同意。

几经周折,在2019年1月,1号楼电梯终于竣工了:灰蓝色的电梯钢结构沿着淡黄色的墙壁攀爬而上,直达6层楼。我们给每户居民都配发了电梯卡,居民乘电梯可以刷卡,节约电费。1号楼的居民都兴高采烈,几位上了年纪的阿姨眼中泛着泪花,坐着电梯上上下下,像个孩子。

电梯装好后,四楼的老先生买了一辆电动轮椅车。我好几次看到他,自己开着电动轮椅车进出小区、上下电梯,还挺威风的。他特别高兴,说自己虽然年纪大了,但在家待不住,喜欢到处看看、逛逛。

那位90多岁老先生也终于可以下楼了。在子女的陪同下,他经常可以下楼到小区转转。多年没有看到他下楼的老居民,还跑过来与他打招呼,他很开心。

在推动加装电梯时,街道也考虑到,要让住在底层的居民也有获得感。在加梯的同时,街道出资进行了加梯楼组的底层公共空间美化。现在,不少人走进我们小区加梯的楼组会觉得眼前一亮:外部有绿化,内部楼道干净整洁、面貌一新。

  “123”工作法推动加梯进程

临汾小区1号楼加梯成功后,街道加快了推动加梯的步伐。我们街道辖区内居住在3层楼以上的60岁以上老人有1.3万人,但没有电梯的老房高达1500个门栋。临汾小区1号楼加梯的成功,给临汾社区“批量”加装电梯积累了经验。

街道加装第一台电梯,前后历时4年;而从“1”到“50”仅用了一年多时间,之所以能够“快起来”,得益于街道创新的“123”工作法。

“1”是组建电梯临时党支部,把街道、居委、小区、驻区单位的党员都动员起来,形成合力;“2”是成立加装电梯工作室和社区法治中心两个支撑机构,同时编制了“小蓝书”、“小红书”两本指导手册,让群众“一看就懂,照着就办”;“3”是用水电煤移位配套工程纳入老小区改造、为加装电梯单元的低楼层居民做美丽楼组改造、成立居民自管小组和电梯自治基金“三项惠民举措”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123”工作法的实施,让“临汾速度”创造了新的“加梯奇迹”。如今,临汾路街道17个无电梯居民区,有16个实现了加梯零突破,启用、在建、在批的加装电梯有50台。

我所在的临汾小区现在是上海首个成规模批量化推进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的小区,经常有人到临汾小区来学习经验。作为社区干部,我们觉得,还要再加把力,要让加梯速度再快些,能让更多“悬空老人”早日圆“下楼梦”。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光明日报 | 上海市静安区临汾路街道:老旧小区装电梯 “悬空老人”心落地

  光明日报记者 孟歆迪

  “真没想到,老旧小区还有电梯可以乘。以前想着能不下去就不下去了吧,现在是想下去就下去!”杨根生是上海市静安区临汾路375弄6号楼的住户,今年71岁的他家住6楼,随着年龄增长,上下楼已成为很难承受之重。他从1999年开始在这里居住,已有搬家的打算。“有了电梯心就落地儿了,我还能在这儿住20年!”

  近年来,上海静安区临汾路街道党工委在大调研大走访中,密切关注居住在售后老旧公房里3楼以上“悬空老人”和居民的上下楼需求,积极推动加装电梯从“个案”走向“量产”。目前启用、在建、在批的加装电梯达61台,辖区范围内17个无电梯居民区有16个实现加装电梯零的突破。

  啃最硬的骨头,“有问题就要有答案”

  在上海市静安区临汾路375弄3号楼,6楼住户仇庆75岁,和94岁的母亲郁惠芳一起居住。母亲2017年脑梗之后就再没办法自己下楼。仇庆自己的膝盖骨上也生了骨刺,上下楼梯非常疼痛,买菜等都靠子女“外卖”,扔垃圾“多次并一次”。

  郁惠芳老人家并不是个例,作为典型的纯居住型售后公房社区,静安区临汾路街道下辖20个居民区,80%的住宅楼建设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1687个楼组中有1507个楼组无电梯,根据最近一次的人口普查数据,居住在3楼以上的“悬空老人”,在60岁以上户籍老人中的占比达到13.4%。

  2019年,静安区首次将老公房加装电梯50台列入区政府民生实事。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将“支持老公房加装电梯”列为街道一号工程。

  在老公房加装电梯,涉及面较广,曾是“社区治理第一难”。本着“有问题就要有答案”的答卷人精神,临汾路街道积极争取将与加装电梯配套的水电煤移位工程纳入老旧小区更新项目,为每台电梯节约7万~10万元资金,解决部分居民经济困难问题;针对反对声音集中在一楼居民的普遍性问题,将加装电梯与美丽楼组建设结合起来,改造后楼上居民主要通过加装在楼组大门外的电梯上下楼,不再经过底楼……临汾路街道从调查了解的最难的12个问题入手,逐渐形成一套可推广复制的工作经验。

  2019年临汾社区启动加梯楼宇17幢,平均用时仅两个月,就达成了共识。个别居民协调平均上门次数从5次减少到0.5次。

  这次电梯安装好后,楼下遛弯的邻里群里有了郁惠芳老人。

  激活居民自治,让街坊邻居心里有数

  “我们这栋楼年龄最高的95岁,三分之一是高龄老人,像我们六七十岁的人算年轻的,2楼82岁,3楼95岁,5楼85岁,6楼81岁……加装电梯真的是做了一件好事。”陈有马说。

  陈有马是静安区临汾路375弄2号楼的住户,家住二楼,因为是低楼层,他其实并不太需要加装电梯,但因为自己是党员,同时也是业委会主任,他说“我不带头谁带头,我必须带头” 。

  有效激活居民自治动能,在加装电梯期间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临时党支部的党建引领,搭建楼组自管会、业主代表会等自治平台,制定业主公约,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公共事务,锻炼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能力。在加装电梯项目带动下,50个楼组建立楼组自管会,社区治理新增150多名骨干力量。汇聚起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幸福生活的合力。

  陈有马告诉记者,他们由楼组长、党员和肯为楼组做事的人组成了自管小组,邻里有什么想法,都会先开讨论会。合同、协议、方案、设计图都拿出来给大家看,然后具体到电梯的型号、价格、品牌、加装方位、外观是否用玻璃,用什么玻璃安全又好看都会征询住户的意见……陈有马说,电梯就像一个小孩一样,从小到大的过程都透明,让住户心中有数。

  2019年8月,在静安区委组织部的指导下,举办“社区We治理·书记面对面——探寻批量加装电梯背后的逻辑”论坛,系统总结了“激活居民自治动能”的必要性。

  党建引领,让百姓在小日子里尝到甜头

  杨根生掐过时间,每层楼梯18阶左右,原来到六楼要喘着爬五层楼梯,如今刷卡乘梯13秒到家。而就在三年前,杨根生对于老公房加装电梯这件事还“想都没想过”。

  加装电梯从“单一”到“量产”,离不开“123”工作法,即成立1个临时党支部,选派年富力强的机关中层干部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担任副书记;建立2个专门机构(街道加装电梯工作室和社区法治中心),推出3项以人为本的惠民举措。

  临时党支部的党建引领作用,是“123”工作法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把方向、管大局,对于增设电梯的设计方案、施工方案、资金方案、后续管理等具体操作环节进行把握,临时党支部相关党员专门研究,保证增设电梯与小区环境协调一致,工程造价预算合理,后续方案切实可行。同时,临时党支部成员经常参加楼组居民增设电梯协商议事会议,确保居民协商始终运行在法治的轨道上。

  2019年上半年起,临汾路街道老公房加装电梯工程全面提速,同时制定了“从单一楼栋走向规模化推进”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基层干部将不同意加梯的居民情况进行细致分类,梳理出“不同意理由-背后真实原因-解题方案”的三者关系表,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一件一件地回应落实。

  “一次改建比一次好,一年比一年好。”杨根生带着记者穿过曲折美丽的步道,一股花香扑鼻,“现在是真漂亮!闻闻这桂花香!甜的嘞!”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22日 04版)

家住4楼的94岁应老先生由工作人员陪同下楼。 (资料)家住4楼的94岁应老先生由工作人员陪同下楼。 (资料)

人民日报 | 上海静安区临汾路街道破解加装电梯难题 从4年装一部到一年60部


在老旧小区加装电梯,一直是社区治理中很棘手的问题。从4年才能加装一部电梯,到平均两个月就能让一栋楼的住户全部同意,上海市静安区临汾路街道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灰蓝色的电梯沿淡黄色的外墙攀爬而上,直达6层。“从动议到竣工,花了将近4年。”在临汾路375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吕文洁的带领下,记者在临汾路375弄1号楼见到了这部率先尝试加装的电梯。

加装电梯的动议,源自2015年。一天,一位家住六楼的老人突发疾病,需要紧急送医,可是没电梯,楼梯又窄,只好由几位邻居背着下楼。这让不少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动了装电梯的念头。一对80岁的老夫妻甚至表示,只要大家同意,愿意承担安装费用的“大头”。

“原本以为加装电梯是众望所归,实际情况却很复杂。”吕文洁告诉记者,动议提出后,不同声音随之而来:“加装电梯会占用公用空间”“会增加电费支出”“没电梯时六楼房价低,加梯后一楼没优势了”……居委会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协调,用了整整一年才让整栋楼的住户达成共识。

进入施工阶段,问题又来了。有周边楼栋居民提出,电梯可能会影响采光,要求换个位置安装。于是,居委会又反复调整电梯修建点位和样式,并征求整个小区2/3业主同意……几经反复,电梯安装终于在2019年1月竣工。那天,整个小区一半居民前来参观,几位上了年纪的阿姨眼含泪花,坐着电梯上上下下,满是开心。

首部电梯成功加装,虽然费了一番功夫,但也让临汾路街道基层干部逐步摸索出一些工作经验。要统筹兼顾——加装电梯其实是“一楼和六楼”居民利益的再平衡。在解决高楼层悬空问题的同时,让一楼居民也有获得感,是破解“底楼尴尬”的关键。要分类施策——将不同意加梯的原因梳理归纳成12类,通过“不同意理由—背后真实原因—解题方案”三者关系表,一件一件回应落实。

作为典型的售后公房社区,临汾路街道20个居民小区80%的住宅楼都建于上世纪80、90年代,1687个楼组中有1507个没有电梯,居住在三楼以上的老人有1.3万人。

要让老人下楼更方便。2019年,临汾路街道“支持老公房加装电梯”工程提速,并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提出“123工作法”——“1”是组建加装电梯临时党支部,把街道、居委会、小区、驻区单位的党员都动员起来,形成合力;“2”是成立加装电梯工作室和社区法治中心两个支撑机构,同时编制《电梯技术》和《群众工作》两本指导手册,让群众“一看就懂,照着就办”;“3”是用水电煤移位配套工程纳入老小区改造、为低楼层居民做美丽楼组改造、成立居民自管小组和电梯自治基金“三项惠民举措”,调动群众积极性。

走进临汾小区加梯楼栋,一楼、二楼的公共走廊宽敞明亮,现代感十足,“哪个楼组居民同意加梯,街道就对楼组一二楼公共空间进行美化,为一楼居民更换大门。”临汾路街道自治办主任陈黛静解释道,加装电梯后,楼上居民主要通过楼外电梯进出,底楼公共空间就成了底楼居民的延伸空间,“噪音变小了,环境变好了,六楼房主受益,一楼居民也得到实惠了。”

2019年,临汾社区启动加梯楼宇17栋,平均用时仅两个月,就达成100%共识。目前,辖区内启用、在建、在批的加装电梯达到60多部,17个无电梯居民区有16个实现加装电梯零的突破。

“电梯动起来,人心聚起来。”在临汾社区,加装电梯成了激活居民自治动能的润滑剂。在临时党支部的党建引领下,先后有64个楼组建立楼组自管会,近200名骨干力量参与到公共事务中,邻里关系也更加融洽:一对小夫妻刚买房,手头紧,楼组自治小组就先把资金垫上,让小夫妻每月分期偿还1000元;一位楼组长家住一楼,却第一时间站出来支持加装电梯,还陪同居委会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6号楼楼上居民得知一楼3户家庭支持后十分感动,主动把楼道里里外外收拾一番,摆上共享雨伞、环保购物袋等贴心小物。居民都说:“户户都有获得感,住得越来越舒心!”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北斗观察网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