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墨语飘香 > 毛泽东的"文艺范":中秋赏月背《春江花月夜》

毛泽东的"文艺范":中秋赏月背《春江花月夜》

2012年10月20日 00:00:00 访问量:115

  1919年,毛泽东三兄弟与母亲文七妹在长沙合影。

  关于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的故事,我们更多地是从他后来成长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而在学生时代作准备等方面了解的。其实,毛泽东也有过很单纯、 稚嫩的时候,有过很“文艺范”甚至今天看来很“小资”的时候。这些故事现在讲来,一点也不影响一个伟大政治家的形象,相反,会使他更具魅力。

  披露这些故事的是位叫贺培真的人,他和毛泽东同时考入湖南一师,在一师同窗五年半,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没有和毛泽东一起走上革命道路,但在教 育专业上勤勤恳恳,并终身和毛泽东保持了很好的友谊。他虽没什么名气,但有一个名气很大的弟弟,那就是著名音乐家贺绿汀。这是题外话。

  壹 同学去上海参加足球赛,他居然送《红楼梦》解闷

  大家都知道,毛泽东在一师时,是个极端的体育运动积极分子,他喜欢打篮球,喜欢游泳,常年坚持洗冷水浴、登岳麓山。踢不踢足球不知道,不过,足 球肯定不是他的强项。但显而易见,贺培真踢足球是强项。1916年要召开远东运动会,中国政府组队参加,先是在上海开了个预备会,湖南省派了个七人代表队 参加,其中湖南一师选拔出队员3名,贺培真是其中之一。他的参赛项目是足球。可见,贺同学的足球踢得很出色。

  湖南队乘船赴上海这天,长沙大西门外码头上熙熙攘攘,挤满了特意赶来送行的人,七人代表队的每个队员,提着自己的行李陆续来到码头,准备上船。

  出一趟远门不容易,长沙到上海,坐船要三四天,毕竟还不是去旅游,大家的心情比较紧张。送行的人祝他们一路顺风,也希望他们赛出最好的成绩。这话说了一遍又一遍,就如同码头上停着的轮船,汽笛一声接一声地鸣个不停。

  这时,贺培真远远地从一堆人里看见一个很显眼的高个子,这个高个子对着这边猛跑,跑近一看,原来是毛泽东。他满脸的汗水,看见扎堆站着的一师同 学后,连忙站住,气喘吁吁地说:“总算赶上了,就怕赶不上送你们!”贺培真诧异地问,“你到哪去了?抱着一大包什么?”毛泽东擦拭着脸上的汗水说:“就是 为了这包东西,搞得我险些赶不上送你们!”说着,他打开包袱,露出里面装着的两套《红楼梦》,一边递给贺培真,一边对他说:“怕你们长途寂寞,我特意到图 书馆借出来的,带给你们路上读。有了这套书,你们坐船的几天也不会浪费了。”

  人家参加体育比赛,他送《红楼梦》解闷。毛泽东原来是个文艺青年啊!

  贰 过中秋节赏月,抢背唐诗拔得头筹

  中秋节刚刚过去,人们还在回味着自己是如何过这个传统节日的。而1917年中秋,贺培真和毛泽东等同学过了一个无比浪漫的中秋佳节。那天傍晚,十个同学一起吃了晚饭后,提着一包月饼、一兜水果来到湘江边。他们在朱张渡口雇了一艘船,决定泛舟湘江。

  十个人齐心协力,先把船往北划过了水陆洲,后又向西,再向南,绕了一大圈,来到岳麓山下。湖光山色,山幽水静,皓月当空,清光万里。大家任小舟在江面上漂着,一时都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住了。

  稍顷,毛泽东发话了:“我们来背唐诗吧,看谁背得多,背得对。不过,有个要求,每句诗里要有个‘月’字才行。”大家一片赞成声。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有反应快的同学抢先诵道。另几个怕落后的同学赶紧接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展现诗情,这些学生没一个甘于人后。

  这时,毛泽东缓缓地站起来,“我来背一首完整的吧,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你们听好啊。”

  《春江花月夜》,多么切合此情此景!只听毛泽东朗声诵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琅琅的诵诗声,阵阵的欢笑声,和着桨声、水声,在湘江里回荡。大家又一次发现,生活中的毛泽东是那么地抒情和渴望抒情。

  叁 渴望交友,不管不顾到处寄信惹来“绯闻”

  毛泽东是个不甘寂寞的人,青年时代,他的言行就极富个性。在一师读书时,他常常感到缺乏高层次的知音,特别是那种想广交天下朋友,共图救世大业 的同类。那时想认识朋友,当然不会像现在这样方便。但他绝不允许因为不方便就把自己封闭起来。读几句死书毕业就算完,那哪是毛泽东!在一师读了两年后,他 就挽起袖子,自己刻蜡版,然后油印,把一沓的求友信寄到长沙市所有知名学校的校长手中。

  该信大约二三百字,语言恳切、心情迫切,结尾引用了《诗经》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诗句,落款是五个字:二十八画生。在信封上,还不忘嘱咐拆信的人:“请张贴在大家看得见的地方。”——他也不想想校长大人工作那么忙,是否有这份闲心和这个义务。

  所以有些校长觉得这个“二十八画生”是个狂人,是个神经,自然不予理睬。甚至还有些女校的校长收到信后来气了,这不是找女学生恋爱吗?一气之下,跑到省立一师去找校长反映情况。当然,她很快搞清了,这位“二十八画生”的毛泽东,是个极优秀的学生。

 

  但也有一些校长,认真读完了这个冒失学生的信,负责地帮他把信张贴在大家看得见的地方。结果,毛泽东真的找到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就有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新中国的创建者之一李立三。李立三当时是长郡中学的学生。

  肆 一布包、一雨伞徒步八百多里,看真实的社会

  讲到毛泽东在一师时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能不提到萧子升。他俩曾在1917年暑假,有过一次令现在的“驴友”们颇感前卫的自助式徒步旅行活动—— 从长沙出发,经宁乡、安化、益阳(包括现在的桃江)到沅江,然后再从沅江返回益阳,由宁乡返回长沙。来回全部步行,全程八百多里。身上不带钱,一布包,一 雨伞,居无定处,食无定所。

  很多年后,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的毛泽东,在北京招待他曾在益阳借宿过的龙洲书院(现已是益阳市第二中学)的老同学,还很神往地说: “龙洲书院是个读书的好地方,有山有水,风景不错。我民国六年暑假,两次到益阳,都住在书院里头藏书楼下的书房里。当时学校放了假,只有老工人留守,我们 讲了几句好话,老工人就留我们住下了。傍晚,我们到宝塔下边资江中游泳,江水很清,很凉,游一阵就洗净了满身风尘,洗掉了一天疲劳,是很好的享受。”当老 同学叹服主席的记忆力时,毛主席很感慨地说了一段话:“亲身经历的事,当然记得嘛。那次,我们走过了几个县的广大农村,觉得农民是真正处在社会的最下层生 活的痛苦,不亲见是难于想象的。从此以后,我们更加坚定地认为要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非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处境不行。今天这个问题算是解决了,但不知付出 了多少惊人的代价啊!……”

  浪漫归浪漫,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一刻也没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

  ■文/罗慧

 

    来源:三湘都市报

 

       (编辑:惠友)

编辑:网校客服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北斗观察网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