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地 > 北斗观察网 | 刘国昌:写稿遭遇“瓶颈”,如何突破?

北斗观察网 | 刘国昌:写稿遭遇“瓶颈”,如何突破?

2023年06月16日 10:55:39 来源: 华文融媒云 访问量:397 作者:刘国昌

【作者简介】:

刘国昌,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笔耕报坛40余年,多部作品获奖,并著有《如何写好新闻评论》、《报纸编辑学讲义》、《短论随笔集》、《京腔京韵》等多部作品。


【文章摘要】:

写稿遭遇“瓶颈”,怎么办?是灰心气馁,偃旗息鼓?还是鼓足干劲,挖掘潜力?这是两种不同的态度和做法。

文章结合实例介绍了突破写稿“瓶颈”的4个方法:

一、不宥于一种写作方式,力求有所创新。

二、多读书滋润笔头,开阔眼界。

三、多看别人写的作品,学习人家的长处。

四、勤于总结,随时调整,总有新的奔头。

文章强调,写稿遭遇“瓶颈”很正常,这说明记者写稿需要调整、需要改进。作为一个有进取心的记者,当正确对待“瓶颈”问题,不气馁,不灰心,鼓足干劲,努力钻研,力求尽快突破“瓶颈”,写出更加精彩的篇章!


写手们大都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写稿子写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出现“瓶颈”问题:老套路、旧角度、少新意、写不下去.......


如何突破这些“瓶颈”、使自己的写稿能力有新的提高呢?今天我们就此探讨一番。


一、不宥于一种写作方式,力求有所创新。


写稿写久了总习惯于一种套路,这种稿子有时勉强可以刊登,但领导心里不是很满意、记者本身也深感“意思不大”。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不宥于一种写法,力求有所创新,是一条有效途径。


1964年徐寅生关于如何打乒乓球的文章里,谈了改变打法单一的问题。他说,你的打法单一就给对方造成了进攻机会。我们要战胜对方就必须多掌握几种打法,应对各种情况。打球是这样,写文章也需要这样。


人民日报记者在这方面做出了榜样,请看下面的两个实例:

例1:

1983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题为《“妈妈教我放鸭子”》的通讯。这篇稿子是人民日报资深记者刘衡老师写的,发表后获得全国好新闻奖,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这篇报道不是用常规的套路写的,而是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把主人公的心里话合盘托出,亲切、自然、生动。

刘衡老师开始采访主人公时没发现更多新的信息,一时感到“没啥好写的”。后来经过多次细聊,“鸭姑娘”所谈到的许多养鸭津津有味的趣事,给刘衡展示出一幅幅美的生活画图,令她陶醉其中。于是刘衡下决心改变过去写稿的老套路,记录“鸭姑娘”的聊天内容,努力写出她把养鸭视为“好玩有趣的事业”的特点。

例2:

2006年3月19日人民日报一版刊发了一篇题为《擦鞋者说》的通讯。这篇通讯是时任人民日报江苏分社社长龚永泉老师写的,他一改过去写稿的套路,而是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借用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写法,将“活人的唇舌作为源泉”,以生动的笔触完成稿件。


尝试多种写法,固然会带来诸多困难,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会解决不少写作上的“瓶颈”问题。


二、多读书滋润笔头,开阔眼界。


突破写作上的“瓶颈”,多读书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有位老记者说,读书是写稿的“拐杖”。这话如何理解?这话是说,写稿离不开读书,不读书光写稿是写不出好稿子的。


记者的写作能力是在“写”中呈现的,多写多练,能力自然有所提高。但除此以外还有一条,那就是多读书。读书使人开眼界;读书使人长知识;读书使笔头得以滋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读书,手中的笔就会干涩,写不出好稿来。


人民日报编辑部里好多写作高手,也都是读书的高手。在他们的办公室和家里,古今中外的各类书籍是“当家宝贝”。写稿、编稿之余,看书是一大首选。


笔者曾工作过的评论部、海外版,谭文瑞、范荣康、钱湜辛、高集、袁先禄等前辈都是爱书如命之人。读书使他们手中的笔更健,不少精彩的报道和评论在他们笔下诞生。


现在有些记者在“工作忙”的借口下,忽略了读书,即使有时看上几眼也是“临时抱佛脚”濒于应付。这种状态是需要努力改变的。


三、多看别人写的作品,学习人家的长处。

人民日报著名记者艾丰有次谈写稿体会时说,我之所以能写出几篇好的稿子,原因之一就是我比较愿意学习别人写稿长处。


这种学习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审稿时学习,我作为部主任要经常审稿,审稿固然要挑出差错、提出一些改进建议,但同时也可学习到人家写稿的长处。二是经常看看已经发表的好稿,琢磨其中好的路数和写法。这种学习给我的收益很大。


现在有些记者对别人写的稿子采取“鸵鸟政策”,有时连看都不看。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借鉴别人好的写法,有助于自己的提高与进步,何乐而不为呢!


四、勤于总结,随时调整,总有新的奔头。


新华社一位资深位记者自己有个“资料库”,这个“资料库”里收集的都是自己写过的作品。是为孤芳自赏吗?非也,而是他经常总结、随时调整的一个平台。


他介绍说,经常翻看自己写过的东西,看看有哪些不足、有哪些需要改进之处,有利于下次写稿的改进。他举例说,有段时间自己写通讯比较多,但集中到一块看发现了自己的毛病:有点套路化、开头不精彩、记述多于评述.......有了这些“自悟”,便有了改进的动力和决心。在以后写稿的时候,我就想“如何出点新”、“换个写法怎么样”,有了新的奔头。


有了新奔头,就有可能是实现新的突破。写稿老套路轻松得很,很短时间就能交稿,可长此以往恐怕难免会遭人指摘和议论。出路在哪里?在于自己要有“新奔头、新追求”。这是解决“瓶颈”问题的有效出路所在。








小结语:

写稿遭遇“瓶颈”问题是一个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而且已有的“瓶颈”问题解决了,过一段时间新的“瓶颈”问题又出现了。这说明记者写稿需要不断调整、需要不断改进。

作为一个有进取心的记者,当正确对待“瓶颈”问题,不气馁,不灰心,鼓足干劲,努力钻研,力求尽快突破“瓶颈”,写出更加精彩的篇章!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北斗观察网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