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资讯 > 与死神掰手腕 ——对话武汉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主任张西京

与死神掰手腕 ——对话武汉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主任张西京

2020年04月28日 08:09:09 来源: 瞭望 2020年第17期 访问量:377

与死神掰手腕
——对话武汉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主任张西京


3月17日,武汉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主任张西京在询问患者的情况 王毓国摄/本刊

  ➤“一些病人有过一段改善时间,但不能好转,只是维持,突然到哪一天就维持不下去了。”

  ➤“这里几天内去世的人,顶上我原来医院科室一年的人了。”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侯文坤 廖君 特约记者 王煜

  

  4月15日,火神山医院完成使命,正式关闭。这也是武汉保卫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的标志之一。

  发生在这片战场上的点点滴滴,深深印刻在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主任张西京的心底——分秒必争、生死决战,充斥着这里的每一天。

  每一位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都是一场拉锯战。在和时间拼速度、与死神抢生命的过程中,有着20多年重症医学经验的张西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病例基数大、疫情来势猛、缺乏特效药……

  在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圆满完成任务回撤前夕,《瞭望》新闻周刊采访了张西京,听他讲述在武汉与死神掰手腕的日日夜夜。

  “重症医学科是一个医院的压舱石”

  《瞭望》:火神山医院ICU开始接收病人前做了哪些准备?

  张西京:2月2日,我们转战火神山医院。当时火神山医院还在逐步完善,我们就扑到工地上,与施工队伍、地方政府一起,边施工边验收边整改边收治。2月4日,火神山医院开始收治病人。

  某种程度上,重症医学科是一个医院的压舱石。ICU达到收治危重症病人的标准,其他病房才敢放心收病人,因为一旦病情有变化,病人能转到ICU来救治。

  但刚到火神山医院时,当时的病房设置不符合传染病ICU的要求,很多细节需要改了重做。那几天我手上拿着图纸,跑工地、改图纸、调方案、走流程。红黄绿区怎么设置、ICU通道如何布局、换防护服的房间应该多大,就连房间试水,我和团队都守在现场、盯着施工队,确保万无一失,确保重症医学一科的设施条件达到感控要求。

  那段时间,来回在病区、工地、住地之间跑,每天步数都在3万步以上。收治患者的头一晚,我和全科医护人员又一点一点清理病房卫生,整整干了一个通宵。这样到2月9日,火神山医院接收第一批重症患者。

  《瞭望》:在火神山医院这段时间你每天的工作节奏是怎样的?

  张西京:后期大概早上7点半从住地出发,8点到火神山准备进病房,查房要查15个病人,差不多2个多小时。查房出来后,再一个一个查看病历,有时还会有其他医院特殊病人的会诊。

  最开始中午没时间休息,随着疫情逐步好转,一线医生对治疗也比较熟悉后,中午就能回住地休息会儿,下午再来医院。下午主要是全院危重病人讨论把关,如果有死亡病例也会讨论。

  早期每天至少工作10个小时,不仅在医院,回到住地也还要随时关注病人情况,参加各种病例讨论会等。

  “救治困难远超我们想象”

  《瞭望》:这次疫情对你来说是一个挑战吗?

  张西京: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新传染病,所有人都有很大压力,有身体上的,也有心理上的。

  心理上,我们除夕夜赶到武汉,先在武昌医院支援了一段时间,当时就看到该院有医护人员感染,也看到有病人最终没能抢救过来。给人的信号就是,谁也不敢保证你不被感染,谁也不能保证你不会滑向重症、危重症。

  还有身体压力大,医护人员进病房要穿戴各种防护用品和设备,有的还要穿戴多层,一般进去一个小时就一身湿透了。

  此外,我们对疾病的认识还比较有限,我们科成员又来自不同医院、多个科室,多数人是第一次搭档,需要磨合。

  《瞭望》:在火神山医院重症科的哪些事情让你记忆深刻?

  张西京:新冠肺炎是一个新疾病,传染性强,致病性强,对一些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救治困难远超我们想象。

  一般病毒感染的疾病,我们会使用高流量吸氧、无创呼吸机、有创呼吸机,通常用到有创呼吸机就能止住了,这次我们用到了ECMO,有的用了ECMO效果也不是很好。

  而且不少病人病情发展很快,刚转来ICU的时候,其实多数都还能交流,我们上了很多救治措施,一些病人有过一段改善时间,但不能好转,只是维持,突然到哪一天就维持不下去了。

  记得有一晚10点多了,突然通知有一个76岁的病人呼吸困难需要抢救。我赶紧赶过去给他做气管插管。插管后病人情况缓和,氧饱和度逐渐上去。那天在病房抢救了两个小时,一直到凌晨。出病房后,我松了口气,想着这个人暂时没有生命危险了。可病人因为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最后还是没抢救过来。

  细节和团队,是我们重症医学一科与死神对战的“武器”。我们科30名医生、50名护士,来自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肾内科、心内科、麻醉科等不同领域。每一个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执行,都是多学科团队协作的战斗,最终落实到治疗和护理的每一个细节上,帮助患者战胜病毒。

  “对每一个人的生命我们都要去尊重、爱惜”

  《瞭望》:刚到武汉时有什么触动你的事吗?

  张西京:想到过疫情会很严重,但还是低估了严重程度。我们最开始去支援的武昌医院,那里的医护人员看到我们都非常激动,像看到救星一样。

  转战火神山医院前,我们还和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道别。后来听到他过世的消息真的很难过、很伤心。我们到的时候,他的病情还不是很重,但当时武昌医院刚转为定点医院没几天,各种任务很多,他一直在安排工作。

  《瞭望》:来武汉前是什么情形?

  张西京:农历除夕那天凌晨零点半,准备睡觉时我接到电话让回医院。一到医院就知道果然要抽组医疗队去武汉支援。当时我就表态要去,因为感觉这次仅靠呼吸科和感染科医生不够,需要有重症医生加入。

  抗击非典时身边很多战友主动请战,前往小汤山。那时我在读博,为战友送行,但当时就理解了什么是信念与担当。穿上军装,就要担负保家卫国的使命;身着白衣,就要扛起救死扶伤的职责。我从事重症医学24年,党龄28年,入伍32年,我不上谁上?

  《瞭望》:所以你怎么看这一次的经历?

  张西京:从医几十年,这次有遗憾,也确实有挫败感,接二连三有病人走了。这里几天内去世的人,顶上我原来医院科室一年的人了。原来医院,一年六七百个重症病人,抢救不过来的就五六个。

  每一个逝去的生命,背后都是一个家庭。对我来说,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能把一个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是最高兴的事,看着病人去世,是最煎熬的。

  其实,很多医生都看淡了生死。生和死虽然是自然现象,但对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来说,生的意义大于死,对每一个人的生命我们都要去尊重、爱惜。

  《瞭望》:是什么帮助你挺下来的?

  张西京:到武汉后,一直是靠一股劲顶着。我是军人,是有28年党龄的老党员,又是科室主任,得起带头作用。那么我的工作时间一定要比他们的工作时间长,一定要让大家看到,我始终是在的,我一直都在,就是这股劲顶着。而且我每天还要有精气神,否则别人看着你无精打采的样子,他们的状态也好不了。

  你问我累不累?肯定累,但只有坚持、坚持、再坚持,才能离希望越近。回去之后,我最想做的就是好好睡几天。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北斗观察网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