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地 > 北斗观察网 | 刘国昌:硬话软说与硬文软写

北斗观察网 | 刘国昌:硬话软说与硬文软写

2024年07月18日 06:00:19 来源:国昌走笔 访问量:430 作者:刘国昌

如何学会“硬话软说”?

原创 刘国昌 老记说事 
 2023年11月01日


如何学会“硬话软说”?

刘国昌


说话有个口吻的问题。


是和缓细说、娓娓到来?还是口气很冲,语无伦次?这是两种不同的口吻。显然,人们都喜欢前一种口吻。


同样写文章也是这样。行文时可以根据文章的性质、题材写下不同的话语,即该说软话的时候就说软话;该说硬话的时候就说硬话,这是我们应该努力做到的。


然就媒体报道而言,在大多数情况下,还应该是“硬话软说”。


为何呢?因为这是在为广大读者着想。


一、一个“硬话软说”的范例


1979年1月1日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就是一个“硬话软说”的范例。


当时(1978年12月17日)胡乔木对起草者、时年56岁的人民日报社国际部主任谭文瑞交代了邓小平同志布置的任务后,特别叮嘱说:“行文不用党报社论的格调,语气要委婉平和些,可以半文半白,适应台湾同胞的习惯,让他们能听得进去。”


谭文瑞花了4天时间写出了稿子,文字写得亲切动人。


开篇一句:“亲爱的台湾同胞”,就打动了人心;

接下来的“昔人有言:‘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欢度新年的时刻,我们更加想念自己的亲骨肉——台湾的父老兄弟姐妹。”把人们的思绪撩拨得满腔满怀。


文章动情地写道:“如果我们还不尽快结束这种分裂局面,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我们何以告慰于列祖列宗?何以自解于子孙后代?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凡属炎黄子孙,谁愿成为民族的千古罪人?


读这样的文章,谁不为其中的话语所感动!在这方面,我们当很好地学习一番!


二、做到“硬话软说”的两个要诀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以下两点值得注意-


1、摆正与读者的关系。


媒体是为广大读者提供诸多信息和观点的,在表达形式上一定要注意“和蔼可亲,入眼入耳”。如果总是“板着面孔”、“硬邦邦”的,人们就只好与你“拜拜”了!你辛辛苦苦写的文章没人愿看、编了半天儿的报纸没人光顾,那岂不是可悲?还谈什么传播效果呢?


2、锤炼“软说”的功夫。


做到“硬话软说”不是一件容易事儿,需要下点功夫才行。


“软说”不是软弱,反倒是自信的表现。一篇题为《炫耀家世吃不开了》的短论,态度很明确,但在行文上不是声嘶力竭,而是娓娓道来:“我怀疑这几位真的是军长、局长的儿女;即令真是,也不过是干部子弟中的极少数。还想靠出身吃饭,这愚昧的档次可谓不低了。


说理实在,还不乏诙谐幽默,“软说”力大矣!


一位资深评论员曾说过,硬话硬说好办,“硬话软说”则难成。


为何?它需要作者有胆识,更需要进行一些小技巧的磨练。比如说写一段文字,“硬说”写一下;然后再“软说”写一下,相互比较就看出差别在哪儿了。  


在这方面,大家可以不断进行探索尝试。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作者简介

刘国昌,新中国同龄人,光荣在党50年。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1975年到人民日报社工作,在评论部笔耕10年;1985年参与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历任海外版《言论专访版》副主编,教科文部副主任、主任,编委会委员、副总编辑等职。并担任北京杂文学会理事、中国新闻培训网授课导师。曾担任中宣部新闻阅评员,人民网、环球网评论员等。

      出版著作有:《飞絮濛濛——短论随笔集》《人海浪花——专访特写集》《报纸编辑学讲义》《世象评说》《京腔京韵》《养心之道》等书籍。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北斗观察网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