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防军事 > 北斗观察网 | 跟随记者的脚步,走进官兵坚守的战位,感受边关军营的年味

北斗观察网 | 跟随记者的脚步,走进官兵坚守的战位,感受边关军营的年味

2024年02月05日 07:25:50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访问量:739

    雪山之上,总有温暖守候

    ■解放军报记者  张磊峰  李  蕾  孙佳欣

    编者的话

    西北的冬天,黎明总是来得稍迟。直升机机翼飞旋,打破雪山寂静,为雪海孤哨——红山嘴哨所,送来第一批年货。这一刻,初升的太阳缓缓跃出山脊,给哨所上空飘扬的五星红旗染上一层耀眼的光晕,也让官兵的心里一片暖洋洋。守护光、追逐光、成为光,在这里,每一名官兵都是坚守者、追光者,渴望在战位上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祖国的大西南,随着新春临近,大山深处的某部营区,挂起了一排排红彤彤的“中国结”,与远处的蓝天、雪山交相辉映。一队上岗官兵急匆匆走出宿舍,向着阵地大踏步走去。这一刻,走在充满节日氛围的路上,官兵们却无暇欣赏眼前温馨的景致。他们深知,战斗的哨声随时可能响起;他们懂得,坚守,才是属于军人的年味。

    “冬已至,春不远;向阳生,心愈暖。”再过一周就是春节了,祖国千里边海防线上,边关军人挺立哨位,用坚守诠释着他们的忠诚与担当。对他们来说,新年与平时无异,当千家万户贴上春联,当团圆的灯火点亮,军人坚守在边疆一隅,会更加感受到涌动在胸膛的豪迈:“为祖国站岗放哨,我们何其骄傲,何等荣光。”

    因此才有了那句话,军人的年味就是战味,军人的岗位就是战位。值此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向坚守边海防一线的广大官兵致以崇高敬意,同时也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走进坚守的战位,感受边关军营的年味。

    涉雪巡逻。

    直升机飞上新疆军区红山嘴哨所送年货。

    热爱似暖流,希望暖人心

    北疆红山嘴,又是一年封山季。冰封雪裹,封得住山,封得住路,却封不住戍边战士内心的热爱。

    温室大棚中,种植员、下士吴建男像往常一样忙碌着,检查取暖设施、查看蔬菜的长势,然后浇水、施肥……每天完成这些工作,他才能安心离开。老兵心中,这满棚的绿色是战友心头的牵挂,守护这些绿色,是他在这个冬天做的最有意义的暖心事。

    寒冬,雪山之上的红山嘴哨所,温暖是这个时令的关键词。坚持做好每一件平凡小事,战士们用行动诠释着心中的热爱,温暖着雪山哨所的角角落落。

    炊事班里好不热闹,班长梁栩铭戴着白围裙,撸起袖子开始备菜。

    只见他手持菜刀,在案板上快速挥舞,三下五除二就把食材切好,塑封成一个个小包,再放入冰箱保存,“这是年夜饭上的配菜,我们提前备好,到时候还需精心调味和烹炒。”

    随着春节的临近,已有不少新菜品被端上餐桌请大家试吃,官兵们围桌而坐,一边品尝一边点头称赞。这时,梁栩铭躲在炊事间门口,悄悄掀开布帘向外张望,心里总会乐开了花。

    新春红山嘴,今时大不同。过去红山嘴的冬天,大雪封住了与外界连通的道路,也封住了绿色和生机。如今,随着边防保障能力的提升,直升机定期将鲜菜蔬果送上山,绿色更是扎根在战友用汗水浇灌的大棚中,战士们逢人就夸:“哨所如今绿色常在,希望常在,春天常在。”

    哪里有希望,哪里就有欢乐。去年一年,“红山大舞台”在哨所办得如火如荼。节假日的室内训练场上,各类歌曲、小品展开彩排,台上台下笑声连连,寂静的雪原回荡着笑声和歌声。

    “您好,我是红山嘴哨所炊事班班长梁栩铭……”宿舍里,梁栩铭一手握着手机,一手在纸上飞快地记录。

    “瞧吧,咱班长又在偷偷给大家准备‘惊喜’呢!”炊事员蒋秋杰和战友扒着门缝,面对面小声说话,一个个眼睛全都笑弯了。

    每年春节前,梁栩铭都会挨个给新兵家人打电话,询问新兵们最爱吃的家乡菜品,再从网上下载资料,默默学习新菜的做法。除夕夜,当熟悉的味道被端上餐桌,不少新兵都红了眼眶,吃口家乡菜,再喝口热汤,他们的心更暖了。

    大雪封山,封不住官兵坚定的步履

    新兵下连到红山嘴,冬季巡逻是最难过的“关”。

    哨长告诉记者,这里的积雪一般都有齐腰深,雪上行进是门“大学问”。人在雪上走,一不小心就可能陷入雪坑,没有战友帮扶,一个人很难顺利抵达点位。

    二级上士党小平一下连就来到这里。第一次上哨巡逻,他被安排在了队伍中间——一位老兵告诉他,这是整个队伍中最安全的位置。

    那天,班长打头阵走在前,经验丰富的老兵骨干走在后,每个人都是全副武装并携行若干保障物资。披挂上这一身“行头”,在平原行走都艰难,更别提是在积雪厚达半米深的高原上。

    队伍前方,班长艰难开路,身后的战友踏着他的脚印继续向前,一支队伍在雪地中渐渐“犁”出一条“航迹”……

    党小平这才明白,在这雪山之上,日常巡逻是没有路的,脚下的路都是战友们用双脚踏出来的。

    多年后,党小平也成为了班长,他记住了巡逻点位的方向,同时也将一名边防战士的使命责任铭记在心。又一批新兵上山,看着他们争相报名参加第一次巡逻那“跃跃欲试”的样子,这位“老兵”脸上露出欣慰的神情。

    “全副武装,准备巡逻!”深的雪,寒的天,雪山之上的寒冷和艰难,一如往昔。党小平走在队伍前面,他也像当年班长带队时一样,毫不犹豫地走进雪海,身后跟着一群新兵。

    这一刻,党小平脑海中出现那年除夕,自己的班长带队的背影,想起班长和自己的身后,万千家庭正在享受着温暖的团聚,便不由得甩开了步子,越走越带劲。

    “如今在红山嘴守哨,新时代边防军人必须具备多种技能。”党小平介绍,除了徒步巡逻,他们还要学习骑马、驾驶汽车和摩托雪橇,有些人还要学习无人机操纵技术,多种新型巡逻模式成为雪山极哨的守防新样态。

    “科技助力,让巡逻执勤效率提高。”边防连连长介绍,从第一代哨所官兵走马踏雪,到如今滑动鼠标巡守边关,随着守防模式、执勤方式的改变,哨所形成人防、技防全面互补、立体管控的新局面。

    大雪封山,封不住官兵坚定的步履。不分节假日的坚守,是雪山上永恒的主题。

    红山嘴哨所营门口,执勤官兵在雪塑前坚守。

    红山嘴哨所,一名战士给家人写信。

    在最好的年华,献出最清澈的爱

    傍晚的红山嘴,白雪映红霞,整个哨所呈现一派和谐融洽之美。

    二级上士张国录手持刻刀,在“雪狮”身上刻下了最后一刀,看着自己这件晶莹剔透的“大作”,他意识到这大概是自己给哨所刻下的最后一只“雪狮”了,心头不禁有些惆怅。

    作为已到红山嘴哨所11年的老兵,张国录清楚记得第一次上哨的情景,雪下了整整半个月,哨所大门推都推不开,手机没有信号。

    哨所换防的老兵告诉张国录,山顶有个信号塔,只要一下雪就会停止工作,山上山下也就断了联络。

    太阳出来,连长就带人爬到山顶清扫信号塔。他们将积雪清扫干净,待太阳烤干设备上的湿气,信号塔便能恢复工作。可是太阳一落山,信号塔常常又会“罢工”。

    驻守在没有超市、没有电影院,远离朋友家人的地方,思念犹如藤蔓一般蔓延生长……转眼10多年过去,在走与留之间,张国录一次又一次地选择了后者。

    最近这几年,每年新兵来队,张国录都会受连队党支部委托,给新兵上一次党课。每次上党课,他都会向新兵提问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这样一个地方,你每天坚守在这里,看着它经历四季更迭,一天天变得更加美好,这样一个地方,不就是家吗?”

    连队就是家,战友如亲人。张国录唯一一次流泪,是那年他休假结束,在返营的火车上,张国录接到指导员电话通知,他亲手带出来的2个战士要退伍了。

    “班长你能赶回来不,我们想跟您好好道个别”“班长,我们突然接到电话,必须提前一天下山”……

    归心似箭的火车上,张国录接到了战友打来的电话,意识到可能赶不上给战友送行,无奈之下只能通过视频通话来了一次“云端送别”。挂上电话,望着窗外的风景,张国录突然尝到了嘴角的咸涩,他才发现,眼泪无声地流下来……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在中士赖广江看来,人生的选择有很多种,但选择保家卫国、戍边守防,是独属军人的一份浪漫。

    这个来自海南的大学生士兵,新兵下连时,搭乘直升机到达红山嘴。两年后,赖广江向党支部递交留队申请书,信笺上,赖广江深情地写道:“这里的天很冷,但战友间的情谊很温暖,为国守防的一腔热血很滚烫。”

    这温暖,这滚烫,是官兵们渗透在血液中的对坚守的执着。今年红山嘴即将迎来换哨,山下连队营区,几个新兵正在营院扫雪。寒风吹过他们的面颊,他们转身望着身后的雪山之巅。

    “敢不敢比一比,谁能成为首批上哨新兵?”不知谁说了一句,他们互相约定,在最好的年华,守最苦的哨所,献出最清澈的爱。距离春节还有一周,风还在吼,雪还在下,官兵们的热血坚守一刻不停,雪山战位上的使命接力一刻不停。

    大山深处,总有阳光照耀

    ■李映虹  解放军报记者  陈小菁  通讯员  徐星星

    走进深山,营门口几十米外的空地上,一座约2米高的根雕静静矗立。深褐色盘虬卧龙的根系,尾端摇曳指向天空,宛如一支燃烧的火炬。

    营区位于大山褶皱间,周边植被茂密,连队每年都会开展根雕文化活动,营区内外摆放着大大小小十几个根雕,每一个根雕上都刻着一句标语。这个摆放在营门外的火炬根雕,更是连队官兵心中的精神图腾,上书四个鲜红的大字:薪火相传。

    临近春节,某部官兵列队行进在营区间。

    选择

    中士吴蔚宗大学学习设计专业。那天,连长找他商量设计一个队标,并叮嘱要将连队的光荣传统和精神血脉熔铸在这个标志上,他的脑海便有了这个火炬的设计构想。

    去年9月,吴蔚宗刚刚直接选晋为中士。今年初,他的母亲就从老家打来电话,希望儿子今年回家过年。那段时间,吴蔚宗的身边,陆续有战友申请过年期间休假。“越是节假日,连队越是需要骨干带头坚守。”他开始犹豫,在一个周末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把留队过年的决定告诉家人。

    得知这个消息,最失落的还是吴蔚宗的未婚妻。相恋多年的他们,原本打算今年登记结婚。这次过年回家,两人想邀请双方父母一起聚一聚,把“终身大事”定下来。

    “就因为吴蔚宗留队过年的决定,一切计划都被打乱了……”未婚妻的语气略带委屈。但她更懂得,家国难两全,这是一名军人的选择。

    这几天两人商量,等到下半年休假时间,一起到西藏旅行结婚。“属于我们的幸福时刻,可以换一种方式珍藏。”理解爱人,是她作为一名“准军嫂”的选择。

    那年深秋,吴蔚宗怀揣军旅梦一头扎进了大山。大山里的信号太弱,两人多数时间的沟通要靠一部固定电话。半年后,他们商量了一个更为文艺的沟通方式——写信。

    写信,也是这个连队官兵传承已久的习惯。自那以后,只要有闲暇,吴蔚宗就给未婚妻写信,秋天随信寄去营门前一片树叶,夏天随信寄去一朵牵牛花。

    那年春节前夕,一位即将脱下军装的老兵的妻子来队探亲,她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几十封夫妻俩互相寄去的书信。

    “这些书信,也属于连队。”那位军嫂深情地说,这也许是她最后一次来队探亲了,她和丈夫商量了很久,决定用这样的方式纪念他们彼此陪伴、“你守山,我守你”的青春时光。

    如今,这个特殊礼物,被珍藏在连队荣誉室。每次走进荣誉室,看到那些信封,吴蔚宗都被深深感动。

    给家人写信,如今已然成为一种连队文化。“就像诗里写的那样‘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也是守山军人的专属浪漫。”连长如是说。

    课余时光,某部官兵雕刻树根,弘扬连队特色文化。

    深情

    都说军人重情重义,他们把自己的深情给予家人的同时,更给予他们日夜守护的大山。

    每逢节假日,连队老兵就会带领新兵上山巡线,一路上给年轻人讲述这条路的历史,讲述老一辈守山军人肩挑背扛建设营区的艰苦经历。

    吴蔚宗第一次在连队过年,班长曾带他上山。如今他也成为带队巡线的班长,走在队伍前面,讲述着连队的光荣传统,他对军人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越是过节,越要牢记使命,把大山守好,把精神传承下去……”

    前不久,连长和连队骨干商量,要给营门口的火炬根雕刻上“薪火相传”四个大字。三级军士长罗新亮是连队最年长的老兵,连长请他为这四个字刻下第一刀,同时还宣布了另一条喜讯:他的春节探亲假批下来啦!

    作为一名在大山里待了20年的老兵,这次是他军旅生涯里第三次回家过年。

    “营区的一砖一瓦,山里的一草一木,我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就跟熟悉自己的掌纹一样。”老兵不老,算上今年,罗新亮也不过40岁,而19岁就已参军的他,在这片深山度过了他最美好的青春岁月,见证并参与了营区从无到有的全过程。

    用罗新亮自己的话来讲,连队早已成为他的另一个家。每次探亲离营,他都有种错觉:回家也是离“家”。

    回到故土,他心里反而不踏实,每天都牵挂着连队的工作……他有时会跟家人开玩笑说,这就是“把兵当到家”的感觉吧。

    老兵守护大山,大山也回馈老兵最珍贵的礼物。罗新亮说,守在山里,最珍贵的就是那些难忘的青春记忆。时光回溯到16年前的那个春节。那年驻地下了很大的雪,物资运不进来。全连官兵铆足了劲干,很快抢通了山路,但运输车还是进不来。

    那年的除夕,全连几十号人一起热热闹闹地包了顿饺子。菜,是大家在山里挖的野菜;肉,是战友们自己宰杀的一头猪……大年夜,吃了一口饺子,罗新亮眼泪突然止不住地往下掉。那顿年夜饭的滋味,罗新亮说,他一辈子不会忘。

    走过艰苦岁月,连队官兵也在砥砺奋斗中,培育出同甘共苦的深厚情谊。连队有个口号:任凭时代变迁,精神火种不熄。如今,营区已经几次翻新,面貌早已大变,守山的日子越过越好,但连队官兵心中,精神的火炬始终高擎。

    “像爱家一样爱这片深山,像待亲兄弟一样待身边的战友。”老兵们常说,“坚守”与“传承”这两个字紧密相连。“老兵就要成为最可靠的后盾。”如今参与巡线任务,只要不带队,罗新亮就会走在队伍最后方。

    这次探亲回家,罗新亮特意冲洗了一张他与火炬根雕的合影,准备和家里的孩子讲一个关于“扎根”的故事,一段“薪火相传”的传说。

    火种

    传承,需要更多新鲜血液的参与。今年春节,将是新兵王一鸣在大山里过的第一个春节。这天一大早,王一鸣就拎上一桶油漆,在老兵的带领下,为营区的根雕描红。

    去年春天,王一鸣参军入伍,身戴大红花的他,在父母满怀期许的目光中坐上开往部队的火车。“人生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真正的战斗员。”王一鸣没想到,自己成了一名守护大山的保障兵。

    “脚踩乱石滩,头顶一线天。”下连没多久,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王一鸣的情绪一落千丈,是战友的关爱和帮助,让他走出人生低谷。

    入伍前,王一鸣爱好绘画,指导员特意找到他,让他以深山战位为主题,创作连队黑板报。那段日子,指导员带着他巡线,讲解连队传统,还亲自给他的家人打电话、写信,让他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

    春节前夕,王一鸣当上了训练标兵,指导员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王一鸣的母亲。一周后,王一鸣就收到了家人寄来的包裹,里面不仅有他最爱吃的零食,还有一封父母写来的信,一句“在部队安心当兵,期待你再创佳绩”给这个小伙子吃了一颗定心丸。

    “缺信号不缺信仰,失繁华不失韶华。”除了领导的关心、家人的支持,让王一鸣坚定信念的,还有来自身边战友拼搏奋进精神的激励。

    去年夏天,驻地下了一场暴雨,营区满是淤泥。连队组织清淤,无论搬沙袋还是抬石块,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完成任务后,从连长到排长、再到班长,每个人都变成了“泥猴”。这一次,王一鸣深受触动。在他心里,一个“火种”悄然燃起,第一次领悟了,何为“同甘共苦”,何为“战斗精神”。

    点点星火,汇以成炬。虽是新兵,王一鸣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新一代守山人的坚持。去年底,王一鸣代表连队参加上级举办的主题教育演讲比赛:“一支火炬,能燃烧多长的时间?一束光,能照亮多远的距离?答案写在每一个日出日落的战位上,熔铸在军人的行动中。”

    现场的掌声响起,王一鸣也在掌声中坚定了前行的方向。

    又到周末,王一鸣在战位执勤。大山之外的城市,此刻华灯初上。这个大山深处的角落,一支火炬在他的心中燃烧,照亮他眼前的路,未来的路。

    本文图片由吴顺佳、肖国涛、向修红、王  杰摄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北斗观察网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