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地 > 北斗观察网 | 陈彬:一个工科生学新闻的故事

北斗观察网 | 陈彬:一个工科生学新闻的故事

2024年03月20日 06:16:28 来源: 老记说事 访问量:422 作者:陈彬


一个工科生学新闻的故事


陈 彬



  近日,我报名学习了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刘国昌老师开授的《刘国昌写作课》视频课程。该课程知识体系丰富,案例生动活泼,老师讲解生动有趣,让我这个非新闻专业的门外汉收获颇丰。

  作为一名工科生,研究生读的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虽非文学专业,但依然爱好文字创作。硕士毕业后,我来到了广西南宁工作,接手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管理单位微信公众号,具体负责稿件审核挂网,编写新闻稿件,编辑微信文案并发布。因为平时接触到的材料大多以讲话稿、总结(调研)报告等题材为主,我对宣传这块,尤其是新闻写作的认识和理解多只停留在高中语文关于新闻写作的基础知识上,缺少对新闻写作的专业学习和全面了解。学习新闻写作的方式更多的是跟着 “学习强国”“人民日报”等官媒学——查找与之对应的报道题材,参考结构,模仿着写,之后打磨成文。回顾对比,总感觉自己作品还差点味道。

  一、一堂课程,搭建起新闻写作知识框架

  在线上认真听完《刘国昌写作课》后,让我明白自己之前新闻写作差的那点味道在哪了——缺少对新闻报道这一学科的系统认知和专业了解。

  此次开课共有八个章节,涉及到的课程有:消息、通讯、特写写作和深度报道、新闻评论、标题制造、新闻采访等方面,老师逐一对各体裁进行讲解,娓娓道来。还没听课学习之前,我一直以为“标题-导语-内容”就是新闻写作的套路,对相关报道题材认识不够充分,起草相应的报道也只能求助于已有的宣传模板,缺少全面的认识。针对具体的新闻题材,老师传授了多年的写作经验,句句都是干货,对于我这个有一点新闻写作基础、有一定宣传工作经历、有一种想要提高写作能力想法的人来说,老师的授课有如雪中送炭,帮助我建立起新闻写作知识理论框架,形成系统认知,有助于我下一步开展针对性学习。

  二、克服求全求大,懂得取舍之道

  我之前写的新闻稿大多以报道会议内容为主。有时候拿到会议材料后,提取核心内容时,心里特别煎熬,总感觉“句句都是重点”,生怕会议内容报道不全,更别提从会议材料中挑出新鲜点去报道了。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每次编辑新闻稿件,配上图文后,篇幅拖沓冗长,阅读疲劳,手指连续滑动手机屏幕几下也还没见“底”。

  当老师讲到 “会议消息写作”方法时,让我对会议报道有了顿悟之感。他告诉我们要注意“拎点”,将会议最突出、最新鲜的内容突显出来,避免会议报道一般化。同时,提醒我们平时要关注工作领域的“敏感点”,抓住最主要的东西讲出来,克服贪大求全,学会“断舍离”。

  三、精心挑选范文案例,读完意犹未尽

  好的学习方法,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老师讲完理论知识后,会挑选许多精彩的案例范文供我们学习揣摩、领会借鉴。从标题赏析到导语精选,从新闻特写范例到深度报道范文,案例都附有点评和旁批,清晰明了,很容易抓住重点。有时看案例不禁反问自己:我可以造出这样简洁精妙的词,写出这么凝练质朴的句子来吗?答:写不出来。比如:老师在讲“多用‘表述’,少用‘陈述’”的写作方法时,展示了《一元厨房》范文,引起了我的关注和兴趣。文章运用表述写法,对话的形式,朴实的话语,将主人公万佐成夫妇的爱心事迹生动体现出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我读完后觉得还不过瘾,课后自己去网上找到了原文,用本子抄下来,细细领悟语言表达,每看一次,体会更深。

  学习新闻写作是一个长期磨炼的过程,需要平时多学、多写、多记、多练。我深知,自己当前掌握的新闻写作知识还很欠缺,以上个人的学习分享感悟更多的是粗浅和芜杂的,从课程中学习到的写作知识在短期内也难以保证充分吸收。下一步,我会重复观看教学视频,结合实际加以运用,争取早日从新闻写作小白成长为写作能手。


听课笔记


课后摘抄范文



作者简介

  陈彬,男,汉族,湖南隆回人,研究生学历。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某卫生事业单位职工。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北斗观察网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