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征文(47)
小巷里的“非典型三岔口”(下)
1967届高中 黄 腾
上面提到的“博氏幼儿园”,当年接受5~7岁的童男童女,毕业后,可以直接升入“育英学校小学部”。大约13岁左右,小学毕业后,男生则进入“育英学校初中部”;女生则进入“贝满中学初中部”。再过三年,大约到了16岁左右,初中毕业后的男女生则分别进入“育英学校高中部”和“贝满中学高中部”。而高中毕业后的男女青年,其中的佼佼者们无疑都将是原“燕京大学”的直接生源。
从这个以灯市口为中心的“学区”旧校址来看,原“博氏幼儿园”的园址现在仍旧是幼儿园;原“育英学校小学部”的校址现在也仍然是小学校。变化最大的则是中学的名称和校址划分的变迁。
站在灯市口北巷北望灯市口小学。
现在北京市25中的校址,最早是原“贝满女中初中部”和“公理会基督教教堂及院落的一大部分”,后来是“北京第12女子中学初中部”、然后又改名为“灯市口女中”。
现在北京景山学校的校址,最早是“育英学校初中部”和 “公理会基督教教堂及院落的一小部分”,后来又改名为“灯市口男中”。
顺便说一下位于灯市东口同福夹道胡同里的现在北京166中学校址,最早是原“贝满女中高中部”,后来是“北京第12女子中学高中部”,随后又改称“北京第12女子中学”,最后才改为现在的“北京166中学”。
至于原“育英学校高中部”,后来成为“北京25中学”的校址。再后来,全部被拆、建成了宿舍楼…… “北京25中学”也就移至到现在的位置。
在灯市口北巷从栅栏门外窥视北京25中学的操场。
“雄鸡唤醒了人间梦,朝阳染红了西山的峰,小鸟齐唱着黎明曲……”
就在大约七十年前,就在无数个春夏秋冬的清晨,就在这条静静的“非典型三岔口”附近,姥姥总是牵着我的小手,口中小声、但清晰地吟唱着这支欢快的歌曲,陪伴着我步行去“博氏幼儿园”…… 童年如诗如画般的情景,总是令我欢欣、令我愉悦……
1955年夏天,我从“博氏幼儿园”毕业后,放弃直升“育英小学”的优待,考入“史家胡同小学”,于1961年暑假后又走入了“北京25中”的大门…… 直到1968年08月05日,我告别了在“北京25中”七年的“在学教育”,登上开往京西王平村的列车,从此“学生”的生涯“暂时”告一段落,开始了“井下煤炭工人”的历练…… 当然,后来,在恢复高考后,我又再次获得“上大学”的机会。不过,大学入学时,我已经年过31周岁了。
哈哈,我这“上学路上”的一切,早已固化在我的头脑中,成为永不磨灭的记忆。
难怪我如今非要再次来到这个“非典型三岔口”附近不可,并且边走边举起照相机,不停地按动着快门……
来源:北京市第25中校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