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视野 > 北斗观察网 | 暗格藏珍——泉沟一号墓出土王冠保护修复记

北斗观察网 | 暗格藏珍——泉沟一号墓出土王冠保护修复记

2025年01月18日 07:25:50 来源:人民日报 访问量:426 作者:黄 希 王 丹

暗格藏珍

——泉沟一号墓出土王冠保护修复记

黄 希 王 丹

  修复前的王冠破碎严重。

  修复后的王冠。

  以上图片均为仝涛提供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的泉沟墓地,墓室后室西侧木椁外的墓坑壁上有一处封藏的暗格。小心打开暗格,一个长方形木箱映入眼帘。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清理层层叠压的土石,一抹微弱却夺目的金银光泽,从土石的缝隙间透射出来。

  光泽来自一件方形龙凤狮纹银饰金王冠。王冠前后饰一对翼龙,两侧饰一立凤,后侧护颈饰双狮,周身镶嵌各色宝石,内衬丝绸,王冠的前檐缀以珍珠冕旒。这一不见于以往的考古发现让人喜出望外。然而,金属片已明显矿化,镶嵌的宝石粉化、脱落,纺织品几乎糟朽殆尽,王冠亟待保护修复。这顶金冠的胎体厚度不到200微米,几乎与3张A4纸叠加的厚度相当。更为棘手的是,金银质胎体普遍出现了分层腐蚀,下半部分已经严重粉化,轻轻一触便会崩散。

  修复,宛如在沙堆中拼接珍宝。王冠的前檐,由于连接珍珠的蚕丝线绳早已糟朽,上千颗珍珠如同散落的星辰,静静躺在木箱的底板上。在实验室中,我们对每一颗珠子进行了细致的清理与提取,并一一定位。通过对所有珠子的逐一识别和修复,明确了每一颗珠饰的排列顺序与组合关系,经过缜密的分析与定位工作,最终复原了冕旒的编缀方式。

  冕旒的编串,使用了大珍珠、小珍珠、绿松石、青金石和石榴石等多种材质,造型精美,结构复杂,将王冠的华贵与威严衬托得淋漓尽致。反复清理和检查下,始终少一颗石榴石,大家一度认为,它可能在漫长的埋藏岁月中悄然消失。意想不到的是,几天后,好消息从考古科技与实验中心传来:植物考古实验室的钟华在研究木箱底部的植物遗存时,发现了一颗石榴石,与缺失的宝石完全吻合,遗落的宝石终于归位!

  我们小心揭开金冠后侧护颈的衬布时发现,衬布与金片之间夹着一层3到5毫米厚的类似尘土的粉末。金片四周的绳结完好无损,密封得天衣无缝。大家不禁疑惑:这么多“尘土”是怎么钻进去的?直到取样放入显微镜下观察,谜底才揭开——那并不是尘土,而是极其细碎的羊毛纤维。原来,这层看似“土样”的遗痕,竟是一层已经糟朽的羊毛毡。为保证文物本体的“长治久安”,修复后的原文物以平面方式展陈,并另行仿制一套纺织品内衬,作为替代品,放置金冠内部进行展示。

  纺织品修复使用了与原文物材质相同的桑蚕丝修复材料。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我们创新针线夹持法,把文物夹持在衬布与覆纱之间,使用平均1毫米左右的针脚把上下两层钉缝起来,落针只扎在文物边缘与千疮百孔的残缺部位,用纱线将每一个小洞都牢牢钉紧。

  每一个微小的痕迹、每一处细节,都可能是破解历史谜团的关键。近两年,通过反向推导、剖析工艺,我们不断接近那些被遗忘的岁月,最终还原出文物的真实面貌。看着跨越千年的文化瑰宝在手中得以重生和传承,这份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并将其延续的责任与荣耀,是我们最大的成就和独特的快乐。

  (作者单位:中国历史研究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北斗观察网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