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地 > 北斗观察网 | 刘国昌:红红火火迎小年,欢欢喜喜过大年!这年味儿,足了!

北斗观察网 | 刘国昌:红红火火迎小年,欢欢喜喜过大年!这年味儿,足了!

2024年02月05日 08:50:22 来源: 金台唱晚 访问量:462 作者:刘国昌


“喜迎新春”专题文章之三


编者按:

喜气多多,年味浓浓。在老北京人的眼中,过春节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无论是小年或是大年都有讲究。今天“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推送《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刘国昌《我的春节记忆》,讲述老北京的过年故事,在温情祥和中感受红红火火的年味。



我的春节记忆


刘国昌

作者:刘国昌 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01

·过小年·

北京人都知道有这么句口头禅:“灶王爷上天——言好事。”此话是怎么来的呢?这与“过小年”有关系。


“小年”相对于“大年”而言。在北方,“大年”指的是春节,“小年”说的是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相传这天为祭灶日,要送“灶王爷”上天。“灶王爷”,何许人士?这是多少年来我国民间虚拟的一个叫法。灶,做饭的锅灶也。“民以食为天”,因而人们将它看得很重,称之为“灶王爷”。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汇报人间的事,人们希望他多说好话,所以要祭灶。


祭灶的仪式挺隆重。每家在正屋东墙的灶台上方贴上一张“灶王爷”的像,左右贴着对联,上联“上天言好事”,下联“回宫降吉祥”,横批“一家之主”。人们摆上贡品、烧香磕头后,将“灶王爷”的像揭下来烧了,意味着上天了。


与此有关的还有一句俗语:“腊月二十三糖瓜粘。”祭拜的贡品有糖瓜粘、果品等,这些都是粘的、甜的东西。为什么呢?是用来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到天上别说坏话、多说点好话。过去一到过“小年”的时候,街上卖糖瓜粘的不少,孩子们特别喜欢吃。

以上所说,不过是过去的习俗。如今聊聊,权当谈资而已。但从中也可以看出,这习俗中多少透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到了一年的年根儿底下,“灶王爷”要到天上去汇报,人们还担心这“灶王爷”在天上说坏话……挺有意思的。其实,哪有那么回事?都是人们的一种期盼罢了。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在老北京,人们特看重这过小年。因为一过这小年,大年就要到了。按照腊月里的“说头”:腊月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这几天是最忙的。现在祭灶是没有了,但快到春节的时候,除尘的习俗至今还保留着。记得小时候,家里的大人一到这日子口,便张罗着扫房。先把屋里的东西都挪到院子里,然后用扫帚将房顶、四壁仔细清扫一遍。窗户纸是要重糊的。到商店买回的高丽纸,既薄又白,轻轻地糊在窗户棱上,透着整洁。窗户棂之间镶有一块玻璃,孩子们把它擦得干干净净。

过小年前后那几天,还有一项特别有意思、热闹的活动,那就是写对联、贴对联(也称春联)。楹联艺术在我国有着很好的传统,特别是在过春节的时候,它可大有用场。


记得有一年的春节前几天,笔者采访北京市“三下乡”活动,随慰问团到大兴区农家走了一趟,其中一项活动就是送春联。慰问团的同志敲锣打鼓、带着写好的春联,兴冲冲地来到农家的门口。门开处,一位老大爷笑盈盈地招呼着大家进门。一位市领导说:“过年了,我们来看看您,还给您家送春联来了!”老大爷乐开了怀:“好啊,好啊,感谢政府!”几个人在正屋的门框上分别贴上上联、下联,最后贴上横批。一位同志给老大爷念道:上联:家和万事兴;下联:神州处处春;横批:人人欢乐。话音刚落,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环顾小院,干净清爽,这副春联贴在门上,更给小院增添了几分浓烈的过节气氛。


在门上贴春联,不光农村时兴,在城里也是一样。在各个小区楼房的单元里,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或贴个大“福”字。过年嘛,图的是个喜兴,要的是个“年味”。而这喜兴、这“年味”,从过“小年”这几天就开始了。


02

·过大年·

过了小年,大年就快到了。


过大年,每年一次。但年年人们都充满了期盼、充满了欢欣。笔者在北京城住了70多年,那一次次过年,还真是有那么点味道。


临近春节,大街上、商场里,到处挤满了买年货的人,家里过年的气氛也是浓浓的。到了除夕那天,家家户户都是亲情一片,其乐融融。在外地工作的人回家来了,平时住在京城各处的子女也来到了父母家。一家人聚在一起,熬夜守岁,辞旧迎新。

大人们到了这日子口更忙活了。他们一边安排着节日里的饭食、串门、给孩子“压岁钱”等事儿,一边跟晚辈们述说着以往过年的故事。傍晚时分,大家围坐一起,包饺子、话家常。小孩子们跑进跑出,点花放炮。


到了夜里12点的时候,人们全出来了,胡同、院子里站满了人,大家相互招呼着放起了鞭炮。只见远近的天空中,火光闪烁,响声阵阵。那景儿,一直闹腾一夜,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沈从文先生在散文《除夕》中,对这一情景作了这样的描述:“远远的,可以听到爆竹声音,像打仗时枪声,断断续续……从各处传来的爆仗声音,可以想象到一切一切地方,这时候欢喜的空气如何浓厚,一切一切人,是怎样欢乐兴奋度过了这个除夕,眼看着黑夜逃遁,迎接那一年第一天的新的光明。”


春节期间,家家顿顿都有美食,而且还各有说法。饺子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鱼是必有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至于喝酒,那就更不用说了,酒助人气,酒生气氛,把家宴搞得热热闹闹。


过年的时候,亲戚、朋友、同事间都要相互拜年。“过年好!”“给您拜年了!”的话语,不绝于耳。在过去,晚辈还要向长辈磕头。后来移风易俗,改为行拱手礼,再后来就握握手或举手打招呼了。


过年的时候,长辈要给小孩“压岁钱”。据说这是为了压住新的一岁,叫小孩安全度过。也有的说,“压岁”就是“压祟”的意思,希望孩子在新的一年里不生病遭灾,健康成长。

春节期间逛庙会,也是一大乐趣。北京城的庙会久负盛名。据史书记载,那时北京城里有好几个庙会,东面有隆福寺、东岳庙庙会,西面有护国寺庙会,南面呢,有厂甸庙会、白云观庙会。庙会上,卖风车的、卖空竹的、卖糖葫芦的、卖小吃的,一应俱全。各种表演、杂耍,先后登场。叫好声、鼓掌声,此起彼伏。您要是一进这庙会,马上就会被这热闹的氛围所感染。

过春节,吃喝玩乐,样样齐全。但更核心的东西则是亲情。老北京人的亲情观念很浓,平时都忙于活计,聚在一起的时候很少,而春节提供了一个机会。有的家庭是三代同堂、四代同堂,聚在一块儿那叫热闹。爷儿们坐一起喝茶聊天,妯娌、嫂姑之间有说有笑。小孩子们穿着新衣服往老人怀里一扎,好吃的、“压岁钱”,应有尽有。那老人呢,高兴得乐开了花。家庭和睦、亲情浓厚,这一中华民族的好传统,在春节期间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斗转星移,光阴荏苒。历史发展到今天,春节依然在过。尽管在很多方面发生了变化,也有一些“年味淡了”的感慨,但过年的习俗没变。关键还是在人,春节过的是亲情,过年的时候,您看老人吗?您给孩子关照了吗?给他们以更多的关爱、更多的亲情,这春节就过好了。大家说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注: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北斗观察网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