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河南省发改委网站发布了
《2023年度河南省经济体制改革
十大案例名单揭晓》
排第一的是河南省委编办的
《扎实推进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
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河南省委编办指出,从实际情况看,事业单位定位不准、职责不清、结构不优、效率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有些机构存在职能弱化、业务萎缩,主责主业偏离了公益属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等问题;有些机构存在职能交叉、分散重复设置、“小散弱”比例高等问题;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现象并存。
在改革做法方面
河南省委编办在文章中从“聚焦优化职能布局,实现整体重构重塑”“聚焦资源集约增效,精简机构编制规模”“聚焦完善支持措施,推动改革行稳致远”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其中,在精简机构编制规模方面,河南省委编办在文章中写道:坚持“瘦身”和“健身”相结合,在合理、可持续范围内,切实把该减的坚决减下来,该加强的大力加强上去。
在省直层面上,除学校医院外,按照“531”比例进行精简(即事业机构按不低于50%精简,事业编制按不低于30%精简,其中财政拨款事业编制精简比例不低于10%),原则上不再保留科级和事业编制16名以下的事业单位,“空壳单位”“僵尸单位”以及特定历史任务已经完成的事业单位一律撤销。
在市县层面上,参照省直做法,按照“421”比例进行精简。同时,对省辖市本级事业机构实行精简比例、机构限额“双控”(各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本级事业机构精简比例不低于25%,且保留的事业机构数不超过省定限额),对处级事业机构按照“总量减、市市减、差距减”的思路分档确定精简限额和设置数量,避免出现“一刀切”“鞭打快牛”等问题。改革后收回的事业编制和机构限额,由市、县本级统筹使用,鼓励“减上补下、减县补乡”。
在改革成效方面
河南省委编办从“布局结构整体优化”“资源配置更加科学”“保障效能明显提升”三个方面予以总结。
河南省委编办还提到,省直层面,除学校、医院外,事业单位精简60.7%,撤销科级和事业编制16名以下事业单位以及“空壳单位”137个,事业编制精简46.9%,厅级领导职数精简9.3%、处级领导职数精简25.5%。
市县层面,市、县纳入改革范围的事业机构精简44.3%,事业编制精简23%,其中全额拨款事业编制精简13.7%。全省事业单位“小散弱”问题基本解决,机构编制区域间、部门间分布更趋均衡。
将精简收回的机构编制资源向高质量发展、重点民生领域和基层一线倾斜,如:将省直改革收回的事业编制下沉县(市、区)5638名,为省科学院、嵩山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核定编制3300余名,根据需要加强了教育、医疗卫生、文物保护等相关事业单位工作力量。
近日,河南事业单位改革引发热议。图/网络视频截图
新闻延长线
不再保留科级事业单位河南这一改革缘何上了热搜
4月13日,话题“河南原则上不再保留科级事业单位”冲上了微博热搜。
事业单位改革是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应的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当前,新一轮地方机构改革正处于推动落实之中,许多地方都拿出了自己的方案。河南推进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其实并不是特例。
早在2020年,中央就在全国确定了9个试点省份。如截至2021年10月,黑龙江全省共精简事业单位2735个,收回事业编制8.3万余名;截至2021年5月,山西省直事业单位机构从1205个精简为370个,精简69%……
此次河南的事业单位改革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凸显了考公考编背景下,社会对相关改革的高度关注。但是,不少文章都将这个消息的关键信息简化为“河南事业单位改革:原则上不再保留科级单位”,其实是不准确的。
要知道,根据河南官方披露的完整信息,“原则上不再保留科级和事业编制16名以下的事业单位”,其实有一个前缀——除学校、医院外。
这是因为,学校、医院代表的是民生服务刚需,而社会对教育、医疗的要求不断提高,且在过去普遍存在投入不充分的问题,因此必须要继续加强,而不是削弱。
事实上,河南也明确这次改革突出“瘦身与健身相结合”,将腾出的编制资源重点用于义务教育、基础科研、基本医疗、公共文化等民生领域。
一言以蔽之,该减的坚决减下来,该加强的也要继续加强。同时,客观上,编制资源的“有减有增”,也利于保障改革的平稳进行。
至于科级以下和16名事业编制以下的事业单位原则上不再保留,原因也不复杂。因为,这些单位往往级别比较低,或者是独立的职能作用不够突出,既容易带来“尾大不掉”的弊端,也可以通过整合来完成职能的替代。
将此作为精简的重点,也与此前河南编办所指出的,有些机构存在职能交叉、分散重复设置、“小散弱”比例高等问题,形成了呼应。
那么,像河南“原则上不再保留科级和事业编制16名以下的事业单位”的做法,同样未必每个地方都必须复制。
更何况,精简编制和机构,并不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全部目的。因为,改革在追求降低财政负担之外,更本质的目的是要理顺政事企关系、提升服务效率,更好满足治理现代化的需要。
从这个角度而言,客观评估事业单位改革的真实效果,关键还得看是否真正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是否激发了社会活力。至于具体如何减,完全可以让各地因地制宜进行“发挥”。
当然,在当前背景下,各地事业单位改革也面临一些共同的现实背景,如地方财政压力加大等。所以,从降低财政负担、习惯“过紧日子”角度,改革力度或需要新的考量。
此外,事业单位改革还要配合好机构改革的需要,如果不同步,就可能出现新的遗留问题。所以,必须做好相应的工作衔接。
来源: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官网、新京报、决策杂志等
编辑:李金秋
美编:张强
校对:魏红
责编:秋菊
主编:李元臣
监制:穆军、高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