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防军事 > 北斗观察网 | 59年前一声巨响,我们挺起了民族的脊梁

北斗观察网 | 59年前一声巨响,我们挺起了民族的脊梁

2023年10月16日 21:43:50 来源:中国军网 中国军号 访问量:735 作者:梁耀曦
   

死寂,荒原上的一切仿佛都失去了生命,只能听见时钟滴答滴答的响声。沉默,一直持续到秒针走过“零时”的位置才被彻底打碎。突然间,沉寂千古的大地爆发出了一阵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强烈的光波扑面而来,似闪电撕破天幕,又有如神灵逞威,天地间,只有太阳方可与之争辉。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蘑菇云。新华社资料

罗布泊,爆炸中心寸草不生的砾漠上,铁塔被熔化、桥梁被冲断、车站被摧折……在石破天惊的刹那间,荒原上的一切,被毁灭了、蒸发了,连那钢筋水泥浇筑的坚固的地下工事,也被震出了条条裂痕……

炽热的光焰照亮人们眼底的希冀,当火云在翻腾中逐渐暗淡时,欣喜若狂的人群蜂拥而出,在戈壁滩上激动地呼喊着、跳跃着、拥抱着,把帽子抛向天空……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在60公里外的白云岗观测点目睹这一过程的科研、后勤人员欢呼雀跃。新华社资料

1964年10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会永远记得这震撼人心的一幕——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当晚,周恩来陪同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职人员时,他满面春风地宣布了这一喜讯。顿时,全场掌声雷动。周总理风趣地说:“大家可以欢呼,可以鼓掌,可不要把地板跳塌了哟。”

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宣布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喜讯。新华社资料

美籍华人记者赵浩生在后来的报道中写到:“在海外中国人的眼中,那蘑菇云状烟云是怒放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花朵;那以报纸、广播传出的新闻,是用彩笔写在万里云天上的万金家书。”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核爆炸是瞬间的,但是为了这瞬间的辉煌,无数官兵和科学家们却在荒凉的大漠戈壁上默默无闻地生活着、奋斗着,谱写着一首首感天动地的英雄史诗。

“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走进马兰基地红山旧址,沿着山路蜿蜒前行,沿途旧房上的宣传标语、展陈板上的历史记述,山脚下怪石嶙峋的防空洞,一切的一切,仿佛都在诉说着第一颗原子弹背后的故事。

当年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将士在与使用现代化武器装备的敌军浴血奋战时,常规战争中讨不到便宜的美国人,不断放出风声:要以核打击摧毁中国的军事力量。

“一旦与中国发生正面冲突,美国将会‘使用各种武器对中共的空军和其他设施实施决定性打击’,尽管这‘可能动用美国很大一部分核武器’。”这句傲慢的话语,出自1953年《美国对中国共产党的政策》。

如何打破国门口的核讹诈,不再重蹈近代被欺压、被侵略的屈辱历史?沿着展陈板前行,笔者看到了答案——

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为了祖国的核事业,一批批才华横溢、风华正茂的科技英才,甘愿放弃优渥的生活条件,几经辗转,回归祖国。一支支战功卓越的部队,征尘未洗,西出阳关,远赴大漠。他们挖地窖、打土坯、吃干菜、喝苦水,不断改造着这里的面貌。

钱学森、朱光亚、邓稼先、程开甲……展墙的照片上,一个个名扬中外的科学家的名字跃然于眼前,更多的,还有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官兵。

他们是亲人心目中的父母、子女、爱人,但他们更是投身于核事业的战士。为了挺起祖国的脊梁,他们把对于亲人的思念隐忍下来,转化为对祖国无限的忠诚。

“恕儿郎无情无义无孝,为祖国尽职尽责尽忠”

松涛澎拜,山风烈烈。秋季,落英缤纷的山道上,满天飘零的红叶如思念般地堆积在树根处,风一吹,便是漫山遍野的红。

寻访马兰红山军博园,推开陈旧的大门,一张老旧泛黄的照片映入眼帘。“恕儿郎无情无义无孝,为祖国尽职尽责尽忠”,在核试验基地建设年代,官兵们把这样一幅对联挂在营区的大门上,抒怀明志,以表心迹。

在这项绝密的事业中,出于保密工作的需要,官兵们不能与家人联系,不能写信,不能打电话。甚至在地图上,也不能找到他们奋斗的区域。

上山途中,讲解员讲了这样一段令人心酸的故事——

一名战士,18岁入伍,穿上军装后,便随着火车一路奔赴大漠戈壁。从此以后杳无音讯,家里人只知道部队从事的事业是保密的,便从没有过多询问。

数十年后,家里的母亲已经去世,大哥带着母亲的遗愿找到部队的驻地,等待他的却是一个冰冷的骨灰盒。原来早在多年前的一次爆破任务中,这名年轻的战士就已经牺牲了,可是出于事业的需要,这个消息怎么也没透露出去。

在马兰基地西侧,静静地坐落着一座烈士陵园。陵园中,有将军,有科学家,有工人,但更多的,是为了惊天动地的事业,而一辈子埋名隐性的普通官兵,他们的故事可能永远无法为世人知晓,但是在有关家与国的选择中,他们的答案却出奇一致。

马兰革命烈士纪念碑 。中国军网资料

“丹心照大漠,血汗写艰难……”夜晚,一片明月的笼罩下,基地营区的上空又再次回荡起那首传唱了数十年的《马兰谣》,悠扬的旋律仿佛穿透数十年的岁月,携带着劲吹的朔风,弥漫的黄沙。朦朦胧胧中,仿佛又看到了风沙中的驼铃,在摇摇晃晃中敲醒了黄沙漫天,灰蒙蒙的天……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马兰路旁的灯箱里,呈展着不同年代的故事。但每一个灯箱的背景上,都印刻着一段相同的文字,“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飞机失事,危难关头为保存绝密资料,郭永怀与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当人们费力地将二人烧焦的遗体分开时才发现,一个存放了重要数据的公文包正被他们夹在胸膛中央,完好无损。

郭永怀照片。人民日报资料

披肝沥胆,扎根大漠52载,生命的最后关头,还在争分夺秒地整理着科研资料。当林俊德用尽生命余力完成最后的工作,他用虚弱的话语留下最后一个愿望——“死后将我埋在马兰”。

林俊德照片 。新华社资料

一个个名字,一个个故事,讲述着一段段用生命书写的光辉岁月,那是“挺起民族脊梁”的事业。这个事业里每一个人的故事就像那首歌里唱的一样:

“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江河。”

“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

罗布泊的事业是集体的事业,这里的每一次成功都凝聚着千百万人的奋斗和创造。辉煌和光荣不属于哪一个人,却属于每一个人,属于每一个在这块土地上埋头苦干的无名英雄。

从1964年10月16日第一次核试验起,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中国建立起了一支精干、有效的核自卫反击力量。1996年7月30日,中国暂停核试验。

核爆炸的雷声早已远去,但其中的伟大精神还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夙愿,激励着人们继续奋勇前行。从“神舟”问天到“嫦娥”揽月;从“北斗”指路到“祝融”探火……每一项成就,都是穿越时空的精神接力。那些激昂的岁月从未远去,新的故事也将会有更年轻的后来者接续谱写。必将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资料来源:中国军网、综合八一电影制片厂、央视新闻、新华社、人民日报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北斗观察网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