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墨语飘香 > 北斗观察网 | ​杨玉辰:说年味

北斗观察网 | ​杨玉辰:说年味

2023年01月13日 14:25:50 来源:老记说事 访问量:636 作者:​杨玉辰
   明天就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日子了。“小年”一过,“大年”就快到了!尽管疫情严重,但阻挡不了人们欢欢喜喜过大年的心气。在这辞旧迎新的日子里,我们邀请一些媒体人、文化人共话“过年“的话题,与大家一起分享我国传统佳节——春节的文化魅力。


说 年 味

杨玉辰

  随着农历腊月的到来和逐日推进,兔年春节(俗称大年)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年味也越来越浓了。在鲁迅的《祝福》里,他所描述的“旧历的年底”中,空气里那“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大概就是一种典型的“年味”;王安石在《元日》中所提及的“总把新桃换旧符”,这种“桃符”(后来演化为春联)的以旧换新也称得上是另一种典型的“年味”罢。

  “年味”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中没有解释,按照我的理解,“年味”就是指农历大年前后,因各地的特殊风俗所带给平民百姓的那种新鲜感和愉悦感。这种新鲜感和愉悦感又往往与当地的传统习俗捆绑在一起,这些传统习俗久年形成的仪式感,支撑起了“年味”,并使得各地特有的年味代代相传。所以,也可以说,“年味”是过大年的仪式感所激发的一种对新一年的美好向往。

  有人说,随着岁月的流逝,三零后、四零后的老人的逐渐减少,在青壮年特别是少年心中的“年味”越来越淡化了,传统的“仪式感”进入一个“断代”的危机中。譬如,人们不像当年那样虔诚地去拜天拜地敬神仙了,对放鞭炮、贴春联也不那么向往和期待了,甚至对“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盒子财运转”也感到索然无味了,至于“小年送灶”“初三接神”“初五崩穷”之类带有迷信色彩的风俗,就更觉可有可无甚或反感了。因此有人断言:人们心中的年味必然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丧失殆尽。

  我的看法并无那么悲观。年味是多种多样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在相对稳定中逐步变化和刷新的。譬如,过去的拜年是磕头跪拜,后来则演变成作揖或握手,这两年,由于疫情,大拜年就变成点头施礼,或干脆变成碰肩撞肘了,你能说这种文明又卫生的做法淡化了年味吗?再如,我们老家元宵节前后要组织一个民间活动,叫“祭冰会”,当街搭席棚专敬天上的云雷闪电,以祈求上天不在当地下冰雹,确保五谷丰登。而这些年,这种祭天的仪式没人再感兴趣了,于是村委会就把举办“祭冰会”集资的钱用来“唱年尾戏”,一连三天,热闹非凡,这不仅没有淡化年味,反而使这一年一来的年味更浓了。

  由此想到:年味既会随着过年仪式感的淡化而淡化,也能随着仪式感的进化而浓化。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就是同一个民族,地域不同过年的传统仪式也多有不同,我们何不来个年俗大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如今进入多媒体时代,电视、手机、网络覆盖全国。我们何不把它运用到增加年味上呢?

  ——把春晚当做盛大精神年夜饭,把家庭的年味同全国人民的狂欢融合在一起,如果再加上数字互动、猜谜语、抢红包等活动,那大年夜的年味就大大刷新和增强了。

  ——充分运用手机大拜年的形式,向远方的亲朋好友送去春节祝福,如果再把自己的全家福、好听好看的视频当微信发出,还能接受对方的反应,那多有年味?

  ——利用手机直播的形式,举办一个家庭春晚,家庭成员齐上阵,人人开口把歌唱,并把自家的年味也分享给亲朋好友,有什么形式比这个更有年味呢?

  正是:年味靠传承,仪式靠开发。与时俱进步,年味开新花。

  杨玉辰,1944年11月生于河北石家庄栾城,1968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入伍,在北京军区38军113师当新闻干事,1986年调到北京,在中央军委机关报解放军报社当主任编辑,共产党员,大校军衔,长期任解放军报主办的《军事记者》(原《新闻与成才》)杂志主编,2005年2月退休后,负责解放军报新闻函授中心的教学工作。先后写作新闻和文学作品3500余篇,出版杂文、诗歌、论文等论著23册,画册4本(以写意花鸟画为主),先后荣立三等功3次。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北斗观察网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