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视点时评 > 今日舆情解读:免职官员复出程序需要公开透明

今日舆情解读:免职官员复出程序需要公开透明

2013年01月22日 00:00:00 访问量:309

(2013年1月21日 星期一)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 何新田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见习分析师 白 梅 刘 翔

 

一、热点事件概述

综合今日舆情数据,今日舆情热度最高的事件是“外交部回应希拉里涉钓鱼岛言论”,热度最高的单条网络新闻是网易新闻:“原石家庄书记吴显国复出 曾因三鹿事件被免职”,截至今日上午11时,“原石家庄书记吴显国复出”相关话题位居今日舆情热点排行第二位,已有至少42万网友参与讨论和超过5万条网友评论。

今日舆情热点: 河北书记回应三鹿问题官员复出

链接:http://news.sohu.com/20130121/n364107383.shtml

据《河北日报》报道,在近日召开的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建设“七个一”帮扶对接会上,吴显国以“省委省政府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身份出席会议。2008年9月,因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被认定为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经中共河北省委决定:免去吴显国的中共石家庄市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

2012年3月7日,河北省委书记张庆黎回应三鹿事件问题官员复出时表示,党和国家任用干部程序严格,干部干得好时有褒奖,犯了错误按照党的纪律甚至国法处理。张庆黎说,违反纪律后,会根据其处分日期和他本人的表现,安排新工作,“任用干部不能一棍子打死,不能看一时一事,还要发挥他的长处和特点”。

张庆黎说,改革最终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大家有施展才能的舞台。“三鹿事件过去好几年了,一些同志受到处分,现在安排工作是正常的。”

2008年,河北省委根据对三鹿奶粉重大安全事故调查,免去冀纯堂同志石家庄市委副书记、常委、委员职务,并由石家庄市委提请市人大按照法定程序免去冀纯堂市长职务。据媒体报道,冀纯堂于2011年已正式复出,担任河北省工信厅副厅长。

 

二、舆情发展态势分析

1. 舆情发展走势分析

2013年1月18日以来“吴显国复出”话题各类媒体关注度

 

2013年1月18日以来“吴显国复出”话题微博关注度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观察,“问题官员复出”话题在互联网上已经不是一个新话题了。2012年9月13日,财新网就报道了近年来多名因三鹿奶粉事件被问责官员陆续复出的消息。其中也提及了吴显国的名字。

2013年1月10日就有网友在微博上又提及了吴显国复出的话题。

2013年1月18日以来,“吴显国复出”相关话题舆情热度持续升温。1月19日,吴显国复出的消息被财新网等媒体报道了出来,随后相关话题舆情热度在媒体和网络上迅速升温。1月20日的相关网络新闻就超过200篇,相关微博超过10000条。

今日(1月21日),此话题舆情热度继续升温,截止到今日中午,相关网络新闻已超过560篇,相关微博也已经超过6000条。数据显示,相关舆情热度仍然处于爆发式增长状态。其后势发展值得相关部门密切关注。

 

三、相关舆情发展态势分析

1. 半数网友反对问题官员复出

2012年3月9日,人民网关于《问题官员复出,您如何看?》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网友反对问题官员复出。其中,50.5%的网友(3364票)表示反对,认为“谁能担保问题官员不再出问题”;41.2%的网友(2742票)“建议,问题官员复出要公示听取民意”;6.4%的网友(424票)表示支持,认为“不能只看一时一事一棍子打死”。此外,还有2%的网友(132票)选择“其他”。

2. 网民热议: 官员复职需要公开透明

部分网民观点摘编:

1.反对,被免职官员难取民众信任

网友“荣全山”:出问题的官员不应该再让他们付出了,因为他们出问题后,在民众心中的形象和威信已经收到了质疑,再让他们复出很难取得民众的信任,更何况中国的人才多的是,出问题后不再任用,这也能增强在职人员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以后避免出问题。

网友“最爱最爱43392625”:对问题干部的重新使用,是对人民的不负责,强烈反对复职!中国有那么多干部,为什么一定要坚持使用?

网友“後會有期 ”:干部犯错就该处罚 以时时提醒社会服务责任居安思考 干部犯错就该降职 以便新人轮换 避免个人膨胀。

网友“黑发尤物4370979”:吴显国这类官员确实不能让他复出,给他几个工资养老就体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怎么能让他复出呢?对他宽容,我们如何面对那些大头孩子?

2.应给犯错官员改过自新的机会

网友“慎而思之737088”:强烈支持吴显国的复出!三鹿事件”的过度炒作,甚至于“雀跃”的众箭矢之!最终导致中国奶粉的急速衰退、倒闭,给外国奶粉大亨铺砌了一条长驱直入的“高铁”。一些无知人在其期间扮演的角色——可恶,亲着痛仇者快!

网友“荆溪钓叟”:只要真有才,复出有何不可?希望复出官员不负党和上级厚望,积极工作,创造佳绩!不要成为唯唯诺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庸人!

网友“折现浪漫2230256”:不允许犯错误!谁犯错误,就处分谁。允许改正错误重新走上工作岗位的用人路线,是对的。不允许改正错误的干部重新走上工作岗位的用人路线,是错误的。

3.官员复职需要公开透明

网友“传奇级梦游”:官员犯错,按理已经免职,就是老百姓了吧;就算要重新任用,也应该从基层一步步上来吧?直接按原职位任用,这算什么组织程序哦?

4.官官相护滋生官场腐败

网友“如虎添翼27794”:官官相护,问题官员低调复出,换个地方继续捞,在中国就是这个德行,无语了。

网友“超级瘦狐”: 为什么犯错的官员会过一段时间再复出呢?是中国真的没有能胜此任的人了吗?肯定不是,答案很简单:就因为狼离不开狈。

网友“驿站马 ”:这就是官官相护 这就是腐败,这就是为什么三聚氰胺后面还有毒胶囊、还有瘦肉精、、等等一系列危害人们的事件的原因。

5.官员复职应当听取民众呼声

网友“feitianchong”:不得到人民的允许 就官复原职 这就是中国的政治制度

网友“luoxm56”: 现在此官是否能够重新重用已经不是问题的关键,如果他确实有能力和改正错误的实际行动,那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只是谁说了算的问题,他可是亏欠了当地百姓,能不能重新使用自然要通过当地百姓,是谁就那么简单地代表了当地百姓?

6.官员任用制度亟待完善

网友“漂泊的云”: 国家应该修改人事任用制度,对那些庸俗无为,贪赃枉法,欺上瞒下的一经查实罢免,终身禁用,看他是否还胡作非为,泱泱大国,再非人也。若罢者启用真乃国之悲哉,民之患也。

网友“鹅卵石”:这只能说这个制度建立之初就存在很大的漏洞,让很多犯了错误的官员误以为,没事的过一阵子我还会重返政坛的,就当我现在休假了,反正待遇也不错。任意草菅人命者就该消失,失职渎职的就不配坐在那,纳税人的钱不是给败家子用来玩乐的。记住了咽下不该吃的东西迟早是要吐出来的......

 

3. 媒体评论:消弭质疑须正“本”清“源”

有必要向公众做个说明

齐鲁网评论《三鹿事件官员复出应向群众说明缘由》认为,对于有过错失的干部,公众并非是要将他们“一棒打到底”。吴显国的复出之所以会有诸多揣测和猜忌,与官方的“公开说明”失语有密切相关。公众对干部人事变更的关注程度很高,有关部门要予以重视并考虑向公众做一个干部任用情况说明,尤其是在任用那些曾经在广大群众心中留下了“阴影”的干部时。

免职不应成为“危机公关”的道具

《广州日报》评论《消弭官员复出质疑须正“本”清“源”》指出,涉事官员的“悄然复出”存在一个非常重要但未受到重视的现象——免职问责的随意性和“非法治”色彩。问责乃国之重器,不能成为一些地方进行“危机公关”的道具。是为民而问责、为吏治而问责还是为尽快平息舆论甚至敷衍民意而火线免职,不同的出发点导致问责免职的正义含量、实际疗效。正“本”清“源”方能避免误入歧途。唯有在问责和复职的全过程中以公众看得见的方式进行,问责方显震慑,复出方能坦荡,老百姓对官员复出的质疑才会消弭。

公众不满缘于责任官员悄悄地复出

《南方日报》报道指出,虽然目前的问责制已涵盖领导官员履行职责不力的各种情况,也将行政问责提升至“党政两方面”,但如果在实施中问责程序不规范、官员复出不透明,民意难以真正参与监督,就难以达到权责一致,往往出现“只问不责”的情况。问责并没有厘清问题和责任的所在,一些地方的问责在走过场,在风口浪尖上让官员退下来,起到舒缓矛盾的作用,而后照样官复原职高枕无忧。民意的不满正来源于这种复出悄无声息、未公开提供任何官员可以复出的证据或解释。

需要建立被问责官员复出回应机制,包括明确复出任职的事由、依据、程序是什么。同时要完善复出的社会监督机制作为配套,在结果公示时更要注重对社会的回应和主流意见,在多数民意认可的基础上才能复出。此外也要加强源头治理,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要进一步健全。要在系统内部建立针对官员复出问题的合理考评机制;用人失察也要负一定责任,并用制度进行规范。

4.专家观点:重大突发事件问责制度亟待完善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检察院原副检察长方工认为,被问责的领导干部重新安排工作时要避免暗箱操作。因为在对被问责免职甚至撤职的官员重新安排工作过程信息不公开,公众既不了解详情,也没有参与意见,所以往往产生疑问甚至不满。这种任免方式侵害了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由于缺乏民主监督,也难以避免出现失误、错误,造成不良影响。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特约分析师何小手指出,近年来,多地出现官员免职后“复出”的现象。纵观近年来的重大突发事件,一些地方政府舆情应对过程中对相关责任人作出免职处理的现象趋于普遍。但这种问责不是为了解决事件本身,让相关官员下台甚至没有程序上的合法性,如同处置突发事件将责任归结于“临时工”的现象。短期看这种问责方式能起到缓解舆论压力的作用;但从长期看官员下台未必是民众的核心诉求;将相关官员免职也未必出于组织本心。这几层原因导致官员被免后又悄然复出继而成为舆论焦点,引发舆情应对次生灾害。

四,舆情点评:谨防舆情应对次生灾害

一些被免职过的官员悄悄“复出”在公众眼里意味着此前的官员下台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这种应对方式正在失去惩前毖后的警戒作用。而公众对此类官员“复出”现象作出的负面评价往往不是针对当事人,而是事件处置的有效性与坚决性。在没有实行比让责任官员下台更实质更科学的问责手段前,让免职官员不再“复出”成为衡量具体事件问责是否彻底的重要标准。其背后是公众对完善问责制度的期待。

所谓“次生灾害”,指在舆情应对、处置过程中因为时机或方式不当等原因给事态带来新的,甚至更大的舆情危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认为:地方政府部门如何应对舆情应对过程中产生的“次生灾害”是未来地方政府部门在进行舆情应对、危机管理需要重点考量的因素。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分析师庞胡瑞认为,地方舆情应对中所产生“次生灾害”的根本在于对于“两个舆论场”的认识不到位,地方政府应该更加熟悉并适应新媒体背景下的突发事件传播规律,谨防在舆情应对中话语体系的不同而产生新危机,“建议地方政府在舆情应对中要善用微博客为代表的新媒体及时回应网民关切,保持谦卑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应对理念,针对问题及时应对,用网络化语言回应网民质疑”。

(本文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来源:人民网

 

(编辑:惠友)

编辑:网校客服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北斗观察网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