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6年前的今天,卡尔·马克思在德国特里尔出生,直到今天,他的形象仍然在世人心中栩栩如生。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他的代表作品如《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等,都是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经典之作。但这位创作能力极强的理论巨匠却多次被“吐槽”有更稿“拖延症”,翻开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书信,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催更”也不少。那么,马克思真的有“拖延症”吗?在马克思诞辰206年之际,小编带您一同感受“催更”马克思是怎样的体验,了解他追求真理的崇高精神和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
一
先来说说对马克思最著名的“催更”——《共产党宣言》的写作。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在伦敦召开代表大会,恩格斯独自出席会议。大会决定将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恩格斯在会议期间为同盟起草了第一个纲领稿本,即《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当年11月,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出席,大会委托二人起草一个准备公布的详细的理论和实践党纲,也即《共产党宣言》。会议上,马克思承诺由他撰写《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刚开始,恩格斯写信温和地催促马克思尽快完成,但一段时间过去后没有收到回信。于是同盟中央委员会急了,于1月24日给马克思发了“催更警告信”,要求他在2月1日之前把稿件送到伦敦。事实上,马克思并非故意拖着不写。首先,这篇文章他非常看重,对于这类自己看重的文章,他都要反复推敲思索;其次,当时他还要指导部分工人协会的活动。此外,这一时期,他流亡布鲁塞尔,经常被警察“请喝茶”,与此同时,他还要照顾家庭,且经济拮据。收到“催更”后,马克思深感时不我待,于是奋笔疾书。文章开篇第一句——“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就成了不朽的金句。他连写了好几个日夜,吸收了恩格斯撰写的一份草稿中的内容等,并将自己此前参与写作的著作、发表的文章中的唯物主义的观点融合进去,最终完成了流传至今的名篇。170多年来,《共产党宣言》已出版数千个版本,被译成200多种文字。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当中爆发出的能量,一直震撼着世界。《共产党宣言》的被“催更”还有后话。1872年,《宣言》德文版出版时,马克思在序言中曾对其中的一些提法作出修正,表示有机会要对《宣言》进行完善和补充。但等到1883年再次出版德文版时,马克思已经去世,他进一步更新的心愿遗憾地未能完成。恩格斯在序言中作了最后一次温情“催更”:“他的墓上已经初次长出了青草。在他逝世以后,就更谈不上对《宣言》作什么修改或补充了。”
1920年8月(左)和9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 图源:新华社
二
《资本论》校对完成当天,马克思写信给恩格斯:“没有你为我做的牺牲,我是绝不可能完成这三卷书的巨大工作的。” 图源:“CCTV国家记忆”微信公众号
恩格斯就经常催稿,希望马克思早日将创新理论编纂成传世的书籍。1860年,恩格斯还在信中用看起来有些严厉的语气抱怨:“我们总是写出最精彩的东西,又总是尽量使它们永远不能及时出版。”事实上,马克思对《资本论》的“拖更”,更多是因为创作这本书的难度系数极高,不是坐在图书馆里随随便便就能写出来的。为此,马克思做了很多突破性的努力。受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影响,马克思从1843年下半年开始着手研究政治经济学。这个方向贯穿了《资本论》创作全过程。当时社会上流行空想社会主义等各种思潮。这些思潮的倡导者致力于在小说和文章里实现社会主义,却最终沦为社会情绪的发泄或者工人的麻醉剂。与这些思潮的拥护者不同,马克思向着解决无产阶级与世界的根本性问题的目标前进。为此,他不但自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马尔萨斯等经济学家的理论,还经常委托恩格斯做调查研究,甚至自己跑去工厂实地考察。
有研究表明,马克思的后半生都在坚持围绕《资本论》写作,写下的手稿可谓汗牛充栋。最终,在恩格斯的支持下,他下定决心在诸多经济学手稿的基础上,整理出一份最好、最清晰的版本。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就此诞生。马克思去世后,一直向老友“催更”的恩格斯挑起重担,重新整理文字,于是《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于1885年和1894年分别出版。
《资本论》手稿 图源:“人民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三
其实,马克思并非“拖延症患者”,也并不“佛系”“躺平”。他经常被“催更”,是因为他始终坚定地走探寻真理的道路。这条道路上荆棘密布,但他乐此不疲,甚至坦言自己“沉迷于研究过程”。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让他遭遇了当权者的围追堵截,很多名著都是在颠沛流离中“炼成”的;对真理的追求,让他明白落笔重若千钧,有时也会造成所谓的“拖更”。马克思的“拖更”,还因为他对理论研究有着尽善尽美的追求。恩格斯在信中总结了马克思时常“拖更”的主要原因:“我清楚地知道,拖延的主要原因一直是因为你过于严谨。”比如,在创作《资本论》的过程中,马克思坚持“充分地占有材料”的研究方向,并要求自己在重大问题没有研究透彻前绝不公布阶段性的观点。为此,他阅读研究了海量书籍,还自学外语查阅大量材料。导致马克思时常“拖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马克思不仅是一位理论家,更是一位革命导师,不但用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而且亲自投身到工人运动的实践当中。比如,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的潮起潮落贯穿了马克思创作的全过程,很多时候,为了工人运动,他不得不暂时中断创作。他曾为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并长期指导其工作。
现在有些观点认为,马克思当年对资本主义的预言并没有全部实现,所以马克思主义过时了。这样的判断并不科学,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但并不意味着所提出的所有预言都要一一实现。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提倡创新和发展的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都主动讨论过这个话题。比如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就提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恩格斯在晚年的文章中也坦言,他和马克思早年对资本主义的判断有局限性,欧洲当时的经济发展还没到可以结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对于无产阶级出路的研究要继续下去。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推崇是发自内心的,他们对真理的追求并不会受制于自身观点的束缚,而是紧紧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在不断地自我更新中找到通往真理的路径。而今天,透过这些“催更”马克思的往事,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先行者对真理的孜孜以求。时代走到今天,马克思主义依然熠熠生辉,而马克思、恩格斯馈赠给人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依旧值得我们去践行。
来源:浙江宣传
编辑:信息资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