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征文(45)
我的老排长王格俭
1966届初中 朱宁生
1967年11月,我们北京四十三名知青来到八五六农场十一队。两天后,我被分配在农工二排三班,排长是一名老职工、叫王格俭,他的爱人叫赵淑芝(另有文章介绍),和我在一个班。
王格俭和赵淑芝合影照。
老王是河南人,三十岁左右,中等身材,脸色黝黑,常年劳作的风霜在他的额头上刻下深深的皱纹,两只大手粗糙有力,目光温和善良,一看就给人留下憨厚朴实的印象。他在生活上极为俭朴,平时穿的都是带补丁的衣服,家里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在工作中他非常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干活时样样走在前面,全队男女老少没有不竖大拇指的。平时他对每个人都和蔼可亲,是一个上上下下都有亲和力的人。我们知青在工作生活中没少得到他的指导与帮助。
1969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组建工作结束,八五六农场改为三十七团,十一队也改为十五连,因为在组建工作过程中受过冲击,连里当时的指导员为了打击报复,发起了大规模的“揪出”知青中“反革命小集团”的运动,无数知青被牵连进去。我也被“内定”为“反革命小集团”骨干分子之一。
每天大会小会的批判,我倒不在乎,而周围群众的冷眼相待、战友的避而远之,才是我心中最难受最忧郁的。只要有两个人在一起交谈,哪怕谈的是天气、吃饭一类的话题,马上就会有人汇报上去。随之大会小会便没完没了地让你交代“如何密谋反对党支部,进行反党活动”的。
在这段日子里,有不少老职工对我们是报有同情心的,老王就是其中一个。在这种会上,他从来不随大溜,不发言。即使是在党支部的压力下,不得不说几句,他也是“好好改造思想,争取早日回到贫下中农队伍里来”之类的话。绝口不提什么“揭发、检举、低头认罪、顽抗到底死路一条”之类的话。
1973年春,我被调到没人愿意去的偏远的小二队去放马。小二队其实就是一个马厩,一个马圈。马厩东头隔出来两间小屋,一间住人,我、上海知青吴良华、本地青年周克生,一间做饭。小二队远离连队,远离人群,生活艰苦、枯燥。在别人眼里很有一种“被流放”的意思。也有人偷偷地劝我不要去,说去了一辈子呆在那里就回不来了。我想,远离批判会,远离那种受压抑的气氛,对我倒也是一件好事。
临去之前,老王已经被任命为后勤排长,小二队属于他的管辖范围。他诚恳地对我说:“到了小二队,你要负责把那里的工作抓好,不要让连里的财产受到损失。”又把小二队的情况给我做了详细的介绍。我心里一热:让我这个“反革命”负责抓生产,他要顶着多大的压力呀!我暗暗下了决心,去了一定要好好干,不辜负老王对我的一片信任。
到了小二队,我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很快就熟悉了那里的工作。我们三个人齐心协力,大家轮流到草甸子放马、马厩起圈、种菜、挑水、做饭、铡草、起夜喂夜草,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晚饭后,三个人坐在一起聊天、打扑克、在煤油灯下看过时的报纸、做腊八蒜,或练练哑铃,倒也其乐融融。
时间一长,新鲜感过去了,三个人聊天都快聊得没话可说了,虽然没有了受批判的烦恼,不知为什么心里却产生了一种被社会抛弃了的感觉。知足者常乐,看来年轻人一般都难以做到。正当我们心里产生无名的烦躁的时候,老王顶着炎热的天气,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在凹凸不平的路上奔波了十几里,来到了小二队。我们三个人像遇到久别的亲人一样紧紧拉住老王的手。一进门,老王没有问我们思想改造得怎么样,毛泽东思想学习得怎么样,而是关心地问我们工作和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没有,嘱咐我们把放马的工作做好,三人的心里都感到暖烘烘的。
以后老王在连里力争,一年内为我们解决了挑水远、水质又脏又臭的问题,帮助我们在马厩里打了一眼压水井;修建了一座放马瞭望塔,还有一辆拉粮用的两轮小马车。
我们三个人就像他的三个孩子,时时挂在他的心上,无论工作多么忙,都要挤出时间来看望我们,关心照顾我们。每年一开春,老王照例要骑着他那辆破旧的自行车不辞辛苦地跑到小二队,告诉我们什么时间开始种什么菜,怎么种…… 有时还跑到菜地手把手地指导我们。看着老王满脸的汗水,我们心里充满了感激之情。小二队的菜地总是绿油油的一片,吃也吃不完。
还有一件今天想起来人们一定认为很可乐的事。那时,油、肉、蛋都是非常稀缺的东西。而连队是不允许知青养鸡的。一次我斗胆向老王提出能不能养只鸡下蛋改善一下小二队的伙食。不想老王一口答应。一个星期后,老王告诉我们,在他的坚持下,连里同意我们养三只鸡。我们一听都高兴得跳起来。老王继续认真地对我们说,只许养三只,不许多养,多养一只就是“资本主义”!那个年代,成家的老职工养鸡都受限制,何况是知青!允许知青养鸡,这恐怕也是八五六农场的惟一特例了吧。这三只鸡也很争气,每天轮流下蛋,使我们的小饭桌又增添了一道美味。我知道,除了老王的全力帮助,还有忠厚的老连长刘树勤的同情与暗中支持。
2010年7月,十五连荒友联谊会决定组织知青回访团,重访八五六农场。想到我又能见到日夜思盼的老排长王格俭,心里别提多兴奋了。我和妻子专门准备了送给他的小礼物,还有一本十五连荒友联谊会画册《难忘黑土地》。画册里面有上百张我们当年在八五六农场的黑白老照片,以及几十篇回忆文章。
7月20日,眼看出发的日期一天天来临,谁知噩耗突然传来,老王因为脑血栓发病,撒手离我们而去。一时间,刺骨的悲痛、悔憾漫满全身。
王格俭,这位忠诚的老党员、两袖清风的老职工、忠厚朴实的老实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他对知青给与了无私的力所能及的关怀与照顾。北大荒如今变成了北大仓,不正是千千万万个像王格俭一样的老职工,用血、用汗、用生命打下的基础吗?!
老王,我的老排长,你的音容笑貌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你对知青的深情厚谊,将永铭刻在我们大家的心中!
来源:北京市第25中校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