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地 > 北斗观察网 || 刘国昌:时下写稿的6个毛病,当改!

北斗观察网 || 刘国昌:时下写稿的6个毛病,当改!

2023年06月10日 11:42:50 来源: 华文融媒云 访问量:918 作者:刘国昌

【作者简介】:

刘国昌,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笔耕报坛40余年,多部作品获奖,并著有《如何写好新闻评论》、《报纸编辑学讲义》、《短论随笔集》、《京腔京韵》等多部作品。

【本文摘要】:

新闻报道的质量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时值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年代,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高质量新闻作品是摆在媒体人面前的一大重任。

文章针对时下行文中比较突出的6个毛病:开头沉闷、段落过长、缺小标题、引典差错、缺少细节和贪大求全等,进行深入的刨析,并提出了纠正之策。


记者写稿贵在应时、准确、简洁、生动。惟此这样,才能形成好的传播效果。


然有些稿子未能达到这个标准,直接影响了传播效果。


这些未达标的稿子都有哪些毛病呢?请看下面的一些实例与刨析——







一、六个毛病,影响质量







检视起来,时下写稿大致有以下六个毛病比较突出——



1

开头沉闷

行文讲究开头。开头写得好,有引人入胜之效。


可有些稿子的开头写得很沉闷,如有的开头举一个例子写得过细,有的开头引名人金句过多......举凡这些犹如一块大石头堵在了门口,让人难受得很。


不要以为写开头是小事,这开头直接影响着受众看不看你的稿子问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开头也起着同样的作用。美目兮兮,人家当然喜欢看了。


现在好多记者一改“开头沉闷”的毛病,尝试着写“凤头式”的开头:


例1:为一棵树让一条路,值吗?



——《“路让树”里有深意》一文,2023年5月10日天津日报


批注:开文就这么一问,把问题提出来了!

例2:一搭手就知道,这是一个敢作敢为、生命里镌满风霜的硬角色。瞧,粗硬的手指铁铸一般。


——《“老鲍啊,是棵实心竹”》一文,2019年1月23日人民日报


批注:一开头,一搭手,波澜顿起。这个硬角色是谁?为何手指铁铸一般?一下子就吸引了读者。



2

段落过长

有些记者稿子里的段落过长,一段文字有好几百字。这些长段落让人看得喘不过气来。


一篇稿子分若干段落,是为了把意思表达更清楚,让读者看得更明白。可段落过长却适得其反,倒让人看得糊涂了。这个毛病势必要改。


现在网络行文讲究短句短段,几十个字一段,很好读。在纸媒工作的记者编辑应该借鉴仿效,推而广之。



3

缺小标题

一篇两千字左右的文章,理当在文中设置几个小标题(插题)。这些小标题用简洁、精炼的文字做出,概括文中的内容,使人有一目了然之感。


比如有篇讲自己写稿经历的文章,从小学喜欢写作文到参军后继续写稿,再到近年来不断强化写作能力,一大篇两三千字,让人看得好费劲。后来编辑加工时给加了3个小标题:“上小学时与作文结缘”“参军后写稿更多了”“下决心坚持笔耕”。这3个小标题使文章有了层次感,读者读起来顿感疏朗,扩大了传播效果。



4

引典差错

写文章离不开引典,但要准确无误。可有些稿子在这方面却出现了不应该有的差错。


如引苏轼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把苏轼写成“唐代诗人”;引晋代陆机“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话语,竟写成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出现这些差错有的属于一时疏忽,有的则是治学不严所致。这是需要努力纠正的。



5

缺少细节

现在有些稿子里的概述语比较多,如“他和群众的关系可密切了”“多少年来他一直把心扑在工作上”“他有遇事不惊、办事利索的特点”......


这些概述语在一些稿子里常见,但最打动人的细节却很少,让人看得不带劲。


有经验的记者很注意在稿子里添加细节。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王金凤曾说,缺少细节不写稿。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她每次出去采访都格外注意收集细节、精选细节。只有在细节具备的情况下,她才进入写稿状态。



6

贪大求全

有人一说写稿子,就往“大”“全”上想。在他们看来写人物要“高大上”,写事情要“求全”。好似不如此就不是写稿似的。其实这是一个误解。


片面求“大”求“全”是新闻界过去走过的弯路。时至今日,这些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现在媒体编辑部策划选题、记者们写稿都尽量从“大主题,小切口”入手,选择那些来自工作生活中的的新鲜“活鱼”来写。


如人民日报今年以来刊登的几篇稿件:《院坝会细说民生事》(2023年1月9日人民日报第1版)、《热心人 暖心面》(2023年3月22日人民日报第4版)、《大山里的家庭医生》(2023年4月7日第14版)......这些稿件充满着“泥土味”、散发着“芬香味”,令人爱读。


从“大主题,小切口”入手,是个技巧问题,更是一个理念问题。作为新闻纸的记者理当树立起这个理念。






二、改掉毛病,迫在眉睫







有位老报人退休后一直坚持看报,它对好报道、好稿子赞不绝口,而对出现的毛病痛心疾首,呼吁“尽快改正”。这位老报人的心声,道出了不少人的心里话。


如何改掉这些毛病呢?笔者建议有二:


一是强化记者“自查”。


记者“自查”是第一关。写完稿后记者要仔细、认真地多看几遍,发现明显的毛病及时改正。现在有些记者缺少这个环节,写完后看一遍就交稿,结果一些“地雷”埋在稿子里却浑然不知。这种情况是不允许的。


鲁迅先生有句名言:“写完后至少看二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如今鲁迅的话依然管用,稿毕后要仔细多看几遍。这是“自查”的重要环节,疏忽不得、省略不得。


现在有些媒体编辑部设置了“倒扣分”制度,只要在后面环节发现差错、而记者在“自查”环节没看出,一律扣除记者本人当月的奖金(数额依据差错情况而定)。据说取得效果还不错。


二是编辑环节加大力度。


编辑虽不是稿件的第一作者,但稿子出现问题,编辑也负有一定责任。因为在编辑环节,编辑没有“站好岗、放好哨”。


记者、编辑是两个不同的岗位。如果说记者在第一线采访感性多一些的话,那么编辑处于二线,则充满了理性的成分。因此,堵差错、调思路,确保稿子条分缕析,是编辑的应尽之责。在一些获奖作品中,尽管有时没见编辑的大名,但编辑在其中所付出的辛劳,记者心里是有数的。




小结语:


新闻报道的质量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时值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年代,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高质量新闻作品是摆在媒体人面前的一大重任。让我们百倍努力,纠正毛病,杜绝差错,提高质量,交出更多的优秀答卷!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北斗观察网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