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技巧:
不用“美味”两字、写出美味
刘国昌
原标题:不用“美味”两字,你能写出美味吗?
【本文提要】:
不用“美味”两个字,而能写出美味;不用“健康”两个字,而能写出健康。这是一个写作技巧问题,也是一个有意思有意义的话题。
文章结合实例介绍了其中的诀窍:尽量少用形容词;练就“观察+笔力”的功夫。
文章强调,不用“美味”两个字,而能写出美味。也是一个写作理念问题。新闻写作贵在“据实而写”,不夸大,不缩小,不虚写,这是记者当严格遵循的一个原则。举凡媒体人当在这方面进一步践行,力求将之做得更好。
在一次座谈会上,有位报纸老总说,写稿时不用“美味”两个字,而能写出美味;不用“健康”两个字,而能写出健康,这是写作的高手。
这位老总所言,道出了一个有意思有意义的话题,我们今天聊聊这事儿。
一、一个别致的写作技巧
这位老总举例说:比如,“小时候的味道”是什么味道?都市快报在帮助湖北黔阳推广冰糖橙时,请袁隆平讲过一个“熊孩子”的故事。上世纪60年代,他在黔阳教书的时候,看到很多小孩爬在一棵树上偷青橙子吃,生产队长问原因,孩子们回答,只有这种橙子最好吃最甜。袁隆平研究发现,这棵橙子树是突变体,后来改良繁育了冰糖橙,成了当地特产。
这个例子给人以启发,当我们介绍一个东西的时候,最好不直接用形容词,而是要通过一个情节、一个故事来说明。这样做往往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这是一个别致的写作技巧,值得很好品味。
二、诀窍在哪里?
由“不用‘美味’两字,你能写出美味吗?”这个题目来类推,可以推出以下的题目:
不用“幸福”两字,你能写出幸福吗?
不用“群众关系好”的字词,你能写出干群的关系好吗?
有的记者做到了,下面请看看他们是如何做的——
如写大庆铁人王进喜的群众关系:
那时候,王进喜住在工地附近一户老乡家里。房东老大娘提着一筐鸡蛋,到工地慰问钻井工人。她一眼看到王进喜,三脚两步跑上去,激动地说:“进喜啊进喜,你可真是个‘铁人’!”
以上文字摘自题为《大庆精神大庆人》通讯 (见1964年4月20日人民日报),在这里没有写“王进喜与当地群众关系很好”的字眼,而是通过房东老大娘去看他的细节来具体体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再如写领导干部谢德新副书记的群众关系:
车进新庭村,已是掌灯时分。突然有车进村,村民们不知来了谁,纷纷从门里探出头来观看。哪些亮了灯、坐在门庭吃晚饭的村民,停了筷子凝视着。孩子们跑到车前,嚷嚷着问是谁家娶新娘。
还是当教师的女房东朱长华反应快,立即认出谢德新副书记。马上生火启灶,加水加米。得知谢书记来了,闻讯的村民也聚拢来。
这是一篇题为《夜宿新庭村》通讯的开头(见2001年4月28日人民日报)。这个开头,宛如京剧开场的一阵锣鼓,锣鼓响过一阵后,所写的人物才出场。
以上所写,有场景,也有悬念,吸人眼球。这种手法不直接写谢德新副书记这个人物本身,也没有“谢书记的群众关系很好”的字词,但从村民对他来村的反应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关系水乳交融,十分融洽。
三、两点启示
从以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两点启示:
1、尽量少用形容词。
一些记者写稿子时习惯用形容词,用上一个或几个形容词便了事。实际上用多了形容词效果不一定好。
要改变这种情况,应当借鉴以上所说的方法:不用“美味”两个字,而能写出美味。
具体怎么做?多用事实说话,多用细节说话。
2、练就“观察+笔力”的功夫。
要多用事实说话,多用细节说话,就需要记者练就“观察+笔力”的功夫。
事实、细节从哪里来?从记者的观察中来。记者在采访时不仅要询问,还要仔细观察。在观察中发现细节、捕捉细节。
同时,还要会写出细节。有些记者手里虽有一些细节,但最后却败在了“笔力不够”上,未能完整完美地写出细节,“表述”上还欠火候。这种状况要尽快改变。
小结语:
不用“美味”两个字,而能写出美味。是个写作手法问题,更是一个写作理念问题。新闻写作贵在“据实而写”,不夸大,不缩小,不虚写,这是记者当严格遵循的一个原则。让我们在这方面进一步践行,力求将之做得更好。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原文 华文融媒云 2024年02月05日 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