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先进典型 > 用生命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用生命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2014年01月26日 00:00:00 访问量:314

刘义权在鉴定档案(7月9日摄)。 新华社发(王安民 摄)

  生命档案——解放军优秀档案专家刘义权用生命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纪实

  新华网北京8月17日电  他还是没有能够支撑住自己的身体,向右一斜,重重地摔倒在病床上——

  从直肠,到髋骨,到淋巴,癌细胞在他的体内扩散,再扩散。由于化疗,他的嘴里又苦又涩,牙齿有些松动,头发开始脱落,还不停地呕吐……

  59岁的刘义权一病不起。

  而就在前些日子,他还能独立走进办公室,鉴定他那数千份没有查阅完的志愿军档案。

  20多年来,他为国家征集和接收了83万多件珍贵的军事档案。借助这些档案,解放军档案馆帮助有关单位和个人,查找了近万名我军失踪和牺牲人员下落线索。

  就在确诊为直肠癌晚期后,他还坚守在中美军事档案合作一线,鉴定了5万多件志愿军历史档案。

  一颗永不停息的心脏,为逝去的生命而跳动

  所有见到刘义权的人,都会很惊讶地问上一句:“老刘,你怎么还在上班?”

  在确诊为直肠癌晚期,经过了两次手术、十多次化疗后,刘义权又坚持工作了8个月,直到2009年6月12日,骨头痛得像裂开一般,他才又住进了解放军总医院。

  根据中美两国国防部签署的备忘录,从人道主义出发,解放军档案馆开始对朝鲜战争前后的数十万件军事档案进普查,协助美方查找朝鲜战争前后失踪人员下落线索。

  两军档案合作拉开序幕时,刘义权已经退休。因具有查询我军失踪和牺牲人员档案的经验,2008年7月,他被聘为中美军事档案合作办公室专家成员。

   他的任务,是对其中6万多份志愿军档案一页一页、一行一行、一字一字地阅读一遍,对有价值的线索进行挑选、标记。

  或薄如蝉翼,或洇化模糊,或潦草难辨的文字档案,带着难闻的杀虫剂味道,从库房里取出来,摆上了刘义权的办公桌。

  “他每天就像个雕塑,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新分来的博士小孙,每天都要从刘义权的办公室外经过。透过鉴定办公室的大玻璃墙,小孙注意到,刘义权弓着腰,拿着放大镜,半天不动一下。

  下班时,他会走到同事尤宏面前,带着愧疚说:“尤宏,我要去做化疗,提前走一会儿啊。”

  尤宏每一次回忆起这件事,都会忍不住掉泪。

  “他已经退休了,他患有癌症,他却因为提前下班去做化疗而觉得惭愧。”尤宏说,老刘做了直肠切除手术后两周就来上班了,出院后需要做几次化疗,每次老刘都是到快下班的时候,才提前走一会儿。

  在近8个月的时间里,刘义权边治疗边工作,又完成了5000多份档案的查阅。

  “同为军人,我们对搜寻阵亡军人遗骸和履行人道主义义务,有特殊的认识。”刘义权说。

  解放军档案馆政治部主任张万祥说,在刘义权看来,每一个逝去的生命都有尊严,哪怕是一具残缺的遗骸,都因为它曾经的鲜活而让人敬重。  正是因 为这样,刘义权在尘封的卷宗里俯身亲躬了38年,他和同事们查找出来的我军失踪人员和烈士姓名有近万个。在大别山,在四川,多个烈士陵园和纪念碑上永久地 镌刻下了烈士的英名。

  刘义权的身体也随着那一页页在指尖流淌的档案而垮掉。“他不是不珍惜生命,他是更热爱他的工作。”同事陈芙蓉到现在都这样认为。

  中美军事档案合作刚刚开始,刘义权就发现自己大便带血,还出现了两次喷血的情况。

   “开始总以为是长期坐着不动,痔疮又犯了。”同事李凤明回忆,领导和同事们催了他好几次,他才去了医院,结果一查,直肠癌三期。

  谁也没想到,刘义权对馆里领导提出的唯一要求,是不要声张,他要把剩下的档案全部查完。“我是个唯物主义者,我对生死看得很明白。”刘义权说,“如果我累死了,那也是我自愿的。”

  “他的这种淡定,是骨子里带来的,不是做给别人看。”妻子房素说,在很早前,老刘就曾跟馆里的年轻人杨晓玲无意聊起过生与死的话题,也曾说过这番话。

  一个高尚的灵魂,传递着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念

  有一种精神,可以穿越中西文化的隔阂,那就是对信仰的执着。

  有一种宽容,可以化解曾经有过的仇恨,那就是对人性的责任。

  刘义权都做到了。当战争成为过去,他始终秉承一颗善良的心。

  2009年4月9日,美国国防部档案代表团来到解放军档案馆参观。就在前一天,解放军总医院的医生告诉刘义权,他体内的癌细胞已经转移到淋巴,扩散速度呈加速之势。

  但,刘义权还是回到了办公室。

  双方会谈时,解放军档案馆馆长计英春按程序介绍完情况后,按捺不住向美国代表团介绍了这位已经退休3年、患癌症晚期的中国军人。

  在场的所有人都被感动了。

  “其实不管是东方和西方的价值观,对生命意义和人道主义的理解都是一样的。”计英春说,“刘义权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军人与全人类一致的价值取向。”

  刘义权穿着白色工作服,戴着白手套站了起来,带着东方人特有的恭谦。在场的所有人用长时间的掌声,表达对刘义权的尊重和感激。

  计英春对美国国防部负责战俘和失踪人员搜寻工作的助理国防部长帮办查尔斯·雷说:“这位优秀的中国军人,正在用他的生命,践行着我们中国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查尔斯·雷认真地点点头,这位曾经在美国驻沈阳、广州总领事馆工作过多年的美国人,也是个中国通。

  查尔斯·雷把一枚写有“保守承诺,你没有被遗忘”的纪念章,放到了刘义权的手心。身高足有1.85米的查尔斯·雷弯下腰,对比他矮大半个头的刘义权轻声说:“您坚定的意志和力量,一定能克服病魔。您就是美中军事档案合作和两国军人友谊的最好见证人。谢谢您。”

   美军太平洋总部联合查找战俘和失踪人员司令部司令、海军少将多娜·克里斯普女士,同样也被感动得眼圈发红。她从后边挤到刘义权的身边,郑重地伸出了双手。两双握在一起的手中,是一枚“等待你们回家”的纪念章。

  多娜·克里斯普女士的声音有些激动:“我代表失踪人员的亲属感谢您,对所有美国人民来说,您是一位英雄,您用最宝贵的时间来为我们进行查找工作。再一次感谢您,我们将一直为您祈祷,祈求上帝能照顾您,帮助您。”

  谁也没想到,刘义权害羞得脸都红了。

  “他这个人就是这样的,跟女同志一说话脸就红,更别说是一个美国女少将拉着他的手。”妻子房素说。

  一种淡定平静的心态,诠释了生命的内涵意义

  其实刘义权也没有想到,他在军事档案战线上,一干就是38年。

  1979年,刘义权刚刚结婚,一纸通知,就把他从第二炮兵司令部,调到了豫西山区的我军后方档案库。和他一起来的,还有从全军抽调的50名档案干部。

  那时,党和军队工作正处在拨乱反正的重要阶段,从全军接收的100多万份历史档案成捆地堆在库房里。

  上级赋予他们的任务,是整理我军建军以后的革命历史档案,维护和保存历史的真实面目。

  所有抽调干部都具备一个共性:忠诚可靠。

  “当时就是服从命令,让我去,我就去。”刘义权说。

  刘义权打起背包就到了豫西山区。

   当时的二炮机关,离北京最繁华的西单只有500米,离中南海不到1公里;而后方档案库的所在地,需要坐一夜火车,再坐三四个小时汽车才能抵达,是个至今尚未脱贫的小县城。

  在这批档案中,刘义权和同事们查找汇总了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具体人数,写入了党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从那时起,刘义权的心紧贴档案,紧贴党和国家的命运而跳动。

  38年,刘义权也变得跟档案一样,真实、清贫、习惯被遗忘。翻开刘义权的履历,找不到一个带“长”的职务。

  “他这一辈子,啥官都没当过。”解放军档案馆政委孙德飞介绍说。

  年复一年,刘义权把一堆堆布满了灰尘,也许还有螨虫的档案从全国征集回来,归类,入库。没有新意,但又决不是简单的重复。

  “档案是决策层最重要的、最真实的历史证据。”这是刘义权对档案的评价。

  在恢复军衔制度、1998年抗洪、中美撞机事件、汶川地震救援和国庆阅兵准备等重大活动中,这些曾经被遗忘的档案资料,因为有了刘义权和全军档案工作者长年的默默奉献,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佐证和决策参考作用。

  “汶川大地震发生的当天下午,总参作战部就来调走了唐山大地震救援的全部档案资料做参考。”解放军档案馆馆长计英春介绍。

  38年,刘义权征集和接收了83万多份我军历史档案,其中有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手迹,有各个时期的作战文书、命令,有红十三军、红军平汉线游击队等红军零散部队的档案珍品。

  38年,因为执着,刘义权成为了优秀档案专家。同事李凤明说,好多人知道解放军有个档案专家叫老刘,却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

  有人说,要论对军事档案和革命历史档案的熟悉程度,老刘名列前茅。还有人说,解放军在不同时期历史沿革、重大事件,已经融会贯通,汇入了老刘的生命。

   “比如说上甘岭战役吧,哪个山头上驻的是美军,哪个山头上驻的是韩军,老刘都能说清楚。”李凤明说。

  无职无权,刘义权起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接收文书档案细则,却下发全军参照执行。

  与学识和贡献不相称的是,这位军事档案专家一直到2006年退休,还只是中级技术职称。如今,退休后的刘义权每个月还比一位同年入伍的老同事少拿约3000元钱。这对于家里还有7个在农村的兄弟姐妹需要帮助的刘义权来说,真不是个小数目。

  “到最后,晋升高职时他都不去报名,他说反正老了,不如把准备考试的时间用来工作。”妻子房素说。

  不过听说后来刘义权也后悔了。后悔的原因倒不是因为少拿了钱,而是因为评不上高职,他55岁就退出了现役。2007年全军换着新式军装,他没赶上。

  “天天看到年轻人,就夸他们的新军装漂亮,羡慕得很。”房素说,当了一辈子档案兵,老刘还觉得没当够。

  一副火热质朴的心肠,坚守共产党员的道德情操

  说起刘义权让房子的事情,没有一个人不发自内心的敬佩。

  刘义权原本住着三室一厅的较大房子,档案馆住房紧张,为了让待转业干部按标准住上房子,领导找到刘义权,想让他把这套房子腾了出来,先搬进了周转房,等经济适用房修好了再搬回来。

  刘义权不到两周,就搬进了只有30多平方米的周转房,一住就是两年多,家具全堆在一个仓库里发了霉。

  有人说,老刘啊,你是真傻假傻啊,你一家三口,儿子正在谈对象,你这一间半怎么住?刘义权也没做什么解释,就是觉得领导都上门做工作了,不搬,那不是让组织上难堪吗?

  两年多,一家三口就住在这间紧挨着化粪池的小周转房里。“夏天连窗户都开不了,卫生间也是坏的。”妻子房素说。儿子也实在受不了,自己掏钱在外边租房子。

   除了让房子,刘义权的热心肠,总是在不经意间为人们送上一份感动。见人第一面,他总是喜欢问:有事吗?

  冯文杰说,只要是老刘值班,他不但打扫值班室,连办公楼的门厅,也都会用拖把拖干净。

  四川大地震,馆里组织现役军人捐款支援灾区。已经退休的刘义权听说了,发动老干部一人捐1000元。

  提到老刘,馆里好多年轻人就想哭。小孙装修房子,老刘找到装修工人说:“这孩子刚大学刚毕业,没钱,你们少赚点她的钱。”

  “装修师傅还以为是我的亲戚或长辈,过后我才知道是老刘。”小孙说。

  管理处处长宋召玉说,患病以来,老刘只在两次动手术时用了两次车,也没报过一张车票。

  早些年,年轻人家属随军到北京,老刘家的煤气罐、煤气本没少借来借去。老刘还总忘不了送袋米,送袋面,帮助年轻人把家安顿好。

  “他总是说到做到,一诺千金。”总参陆航部的档案同行汤俐玲这样评价刘义权。当年在全军档案建设达标过程中,老刘没少帮各单位的忙。很多机密档案,都是在老刘的带领下,进行规范建档,达到统一标准。

  汤俐玲一直想请老刘吃顿饭,老刘说:“我们搞档案工作的,哪有多少钱请客吃饭。”

  “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补上。”汤俐玲说。

  妻子房素已经习惯了老刘的一切:“他从来不说什么豪言壮语,但他有自己的道德底线。”

  档案馆已经习惯了有老刘的日子了。老刘住进了医院,和老刘同年当兵,同年进入档案馆,又同为中美军事档案合作办公室专家的涂喜清特别不习惯。每天上班,涂喜清都会把老刘的桌子擦一遍。

  “老刘肯定要回来,他的档案还没整完呢。”涂喜清说。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记者 于建华 黎云等

 

                                                                   (编辑:惠友)

编辑:网校客服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北斗观察网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