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墨语飘香 > 北斗观察网 | 刘国昌:新春将至,泛黄的老照片里,藏着老北京人的儿时记忆!

北斗观察网 | 刘国昌:新春将至,泛黄的老照片里,藏着老北京人的儿时记忆!

2025年01月24日 15:35:29 来源: 金台唱晚 访问量:580 作者:刘国昌


编者按

新春将至,平安喜乐。在这个全家团圆的日子里,翻开泛黄的老照片,脑海中便荡起回忆的涟漪。一张张老照片,记录了流逝的岁月,承载着往日的回忆,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今天“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推送“新年特辑”专题文章之二——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刘国昌《家有老照片》一文,讲述老照片里蕴含的动人故事。



家有老照片

刘国昌


北京胡同人家的生活,情趣颇多。保存老照片便是其中之一。


走进北京胡同里的寻常百姓家,您会发现不少人在家里墙上都挂着一个装满老照片的镜框。镜框有大有小,里面的照片也尺寸不一,但都摆放得很整齐。


照片黑白居多,有些已发黄,但人们很珍惜。逢年过节时都要将其擦得干干净净。家里来了客人,也都让人看看。为什么呢?因为它非同一般,那是一家几代人的照片选粹。


1975年,本文作者刘国昌的母亲与侄女在家中留影,墙上挂着装满照片的镜框。


在东四一带住的张大爷,是位老北京,从祖爷爷那辈儿就在这北京城了。他们家镜框里装的老照片,那叫一个全。从祖爷爷、爷爷,到他这辈儿、儿子辈儿、孙子辈儿的照片都有,而且各个时期的照片也比较齐。


张老爷子对这照片看得很重,时不时站在那儿瞧瞧。有时还对孙子、孙女讲讲,那是谁、这是谁,什么时候照的、在哪儿照的。


家家户户的这些照片可以说是弥足珍贵。从照片上人物的穿着上看,就很有特点:


老辈人穿的是对襟、大襟的中式衣裳。对襟衣裳是中间系扣,而大襟衣裳则是从左往右那么一盖,右腋下系扣。系的扣都是手工用布盘的,很讲究。穿的鞋呢,冬天是“骆驼鞍儿”棉鞋,夏天是圆口布鞋。


1955年,刘国昌(父亲怀里)一家全家福。


新中国成立后,男人的衣服一般都是中山装;女人的也不例外,不过领子是坡领,里面的白衬衣翻在领子上,看起来很精神。


照相时人们的表情不大一样,有的笑呵呵的,有的则比较严肃,但眉目很清楚。


照片的种类比较多,有的是“全家福”,老少几代人都在上面;有的是结婚照,一对新人笑盈盈地相互依偎;还有的是兄弟姐妹的合影。


在一些家庭的镜框里,军人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这说明家里有人参军了。有的是志愿军的照片,也有1955年军队授衔以后的照片。这照片上的人物,大檐帽、肩章、领章、武装带一应俱全,颇显英武之气。


1966年,刘国昌(右一)一家全家福。


从这老照片说起,自然联想到照相馆。那时候,北京人要照张相都去照相馆。前门的大北照相馆、王府井的中国照相馆、隆福寺街里的光陆照相馆等,是人们常去的地方。


照相馆里的背景布置得很讲究,有公园的一景,有房间里摆设,还有比较素净的蓝天、白云,任人挑选。照相的人挑好布景后,照相馆的摄影师就开始忙乎起来。摆位置、整衣装、看表情,最后一只手举起,另一只手捏气囊,嘴喊一声:“好,都看我了!”说完用力一捏气囊,相照完了。


1958年,刘国昌(左)与三姐的合影。


一星期后取回照片,全家人那个高兴劲儿跟过年似的,大家传看着,看了半天儿都没个够。


在20世纪50年代,照相机还是个稀罕物。谁家要是有个那玩意儿,那可是让人羡慕得不行。


小时候,笔者的邻居家有位大哥在西安军医大学学习。有一年他回家探亲带来了一个照相机,先是给他们家里人照,后来也给邻居照。


大家都感到新鲜,争着想看看,可真照起来的时候还有点不好意思,你推我让的。记得有张照片是在胡同一角照的,背景是自家门楼,院里柳树伸出墙外,我们几个小伙伴挤在一起,露出笑脸。照片冲洗出来后,每人一张,大家高兴得不得了,至今还保留着。


老照片虽已破旧发黄,但人们把它看得很重。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老照片是历史的存照,也是社会变迁的记录,更重要的是它还收藏了人们的一份记忆、一份情感。


将这些老照片挂在厅堂,或时不时拿出来看看,心中总会升腾出无尽的情思。它令人抚往思今,更加珍爱眼下的美好日子。


1965年,刘国昌二姐一家在颐和园留影。


来源: 金台唱晚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北斗观察网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