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10时50分,一辆贴着封条的送餐车驶入了黑龙江省五常市雅臣中学。
由于台风“杜苏芮”的影响,8月2日起,五常出现了连续降雨并引发当地河流水位上涨,多个乡镇受灾。当地政府决定将空间宽敞且具备住宿条件的五常市雅臣中学作为受灾群众安置点。
8月4日开始,各受灾乡镇的村民被陆续转移到这里。至今,安置点已经运行了一周多的时间,里面的吃住条件如何?受灾群众的生活状态如何?8月11日,记者来到这里实地探访。
午饭时分,送餐车辆到达后,工作人员撕开封条,给安置在这里的村民发放午饭。
熘肉段、炒羊肉、白菜炒木耳、干豆腐炒豆芽,配白米饭,这是当天的午饭。“挺好挺好,饭菜热乎,也可口。”民乐乡小陆家村村民焦艳丽告诉记者,她和爱人、婆婆8月4日来到这个安置点,吃住都很满意,“昨天甚至还给我们送了一顿饺子,这真是没想到。”
据了解,考虑到村民在安置点的时间已经不短,如果总吃同样的饭菜容易腻。所以,11日开始换一家公司来送餐。
“所有饭菜都是统一配送,食品安全是第一位的。”雅臣中学安置点组长、五常市教育局副局长高宇告诉记者,每天早上7时、中午11时、傍晚5时,安置点准时开饭,确保安置群众吃上安全、热乎的饭菜。
所有来此安置的群众在进入安置点时,都被问及饮食上有什么禁忌,是否需要安排清真饮食等。
这两天,安置点还特意组织了一批馒头、饼等容易消化的面食,提供给有需要的老人。
记者在安置点的房间内看到,当天每人都有一份水果,包括香蕉和桃子。饮用水方面,每天都有志愿者按4个人“一提”送到房间。如果不够,随时可以加,保证足量供应。
转移安置的村民到达雅臣中学后,基本按照村屯进行集中安置,尽量让熟悉的人住在一起。
记者在三公寓了解到,这里大多数人来自受灾比较严重的沙河子镇。
三公寓一共4层楼,老人、行动不便的村民主要安置在一楼。二楼到四楼,按照每个房间4个人进行安置。其中,如果一家有4口人的,可以安排在同一个宿舍里。
房间内,所有人使用的被褥都是新的。一位16岁的小伙子告诉记者,学校运动场地里提供了一些乒乓球拍,他有时候还会去运动一下。
在三公寓的一楼,有一个由寝室改造而成的医疗保障室。记者看到,原来的学生书架被临时改造为药架。有双黄连、蒙脱石散、藿香正气水、云南白药等常用药,还有救心丸、丹参滴丸、降压片等特殊需求的药品。
“我们这里成立了物资保障、物资分配、医疗救治、安全救治等9个小组,全方位解决村民在这里所遇到的各种问题。”高宇指着三公寓门外张贴的“五常市雅臣中学安置服务点”公告板向记者介绍,所有工作人员的姓名、手机号码都在这里公布,所有人在进出公寓楼时都能看得到。任何人都可以随时打电话找到相应的工作人员。
此外,在三公寓一楼一进门的墙上,张贴着临时安置点应急值班、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等制度安排,五常市疾控中心还张贴了环境卫生指导意见和建议,明确提出“垃圾每天至少转运两次”“临时安置点启用期间每天定时消毒两次”等。
李月影是五常市雅臣小学的老师,但在安置点里,她的身份是心理咨询师。
在雅臣中学为安置村民服务的9个小组中,有一个小组是“心理咨询组”。最初,心理咨询组的老师主要想通过聊天的方式,帮大家把灾情带来的痛苦释放出来。“但是,大家好像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悲痛,大家都很乐观坚强。”李月影说。
最近这几天,一些地方的洪水渐渐退去,有的受灾群众白天想要回家去看看情况。这个时候,如果条件允许,老师们又会变身司机,用自己的车载他们回家看看。
中午12时左右,雅臣中学安置点的午饭还没有结束。最后一拨吃饭的,是工作人员。就在工作人员吃午饭的时候,已经吃完饭的安置村民陆续走出宿舍楼,在校园里散步。
校园外不到两公里的地方,就是五常市金山公园。早上,老年人在散步,年轻人在跑步,小孩子们在滑轮滑……
五常,正在全力恢复正常生活。(工人日报)
新华社哈尔滨8月5日电 题:忙中有序 保障安全——黑龙江五常转移安置点见闻
新华社记者金地、黄腾、刘昊东
“又来了一辆大巴车,这批人比较多。”8月4日中午11点50分,一名工作人员匆匆跑进黑龙江省五常市雅臣中学的宿舍楼,通知大家做好准备。几分钟后,一辆大巴车满载着来自五常市民乐乡的转移安置群众,停在了学校宿舍楼前。
受台风“杜苏芮”影响,五常市自8月2日起连续多日降雨量超过100毫米,造成境内大型水库、中型水库、河流均超过汛限水位,多个乡镇受灾。五常市雅臣中学被启用作为群众集中安置点。
8月4日,转移安置群众乘大巴来到五常市雅臣中学。新华社记者刘昊东 摄
雅臣中学校长陈丽华说:“我们是3日下午5点多接到通知,要征用学校作为安置点,晚上8点就迎来了第一批转移安置群众,到4日中午11点半已安置了258人。学校最多可安置近1000人,目前转移安置的群众还在一批批来,约40名教职工赶来帮忙组织群众排队、登记、分配房间。”
五常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崔兴介绍,五常市准备了23家宾馆1200多个房间、27所学校1万多个床位备用,并协调储备相关生活物资、医药物资,以便在紧急状态下转移安置受灾人员。目前,城区、乡镇都设立了一些安置点,其中城区共设立5个安置点,五常市雅臣中学是第一个启用的。截至4日,五常市因降雨转移的群众数量约2万人,大部分转移群众选择投亲靠友,另有部分前往集中安置点。
“不着急,慢点儿下,咱这儿有住的、有吃的。”来自民乐乡的群众陆续走下大巴车,已有工作人员等在车前。在宿舍楼一层大厅,尽管人群熙熙攘攘,但忙中有序。两名工作人员不停询问着“姓名、电话、来自哪个村”,不一会儿,所有人的房间便分配完毕。
在宿舍楼一层大厅,转移安置群众在登记信息等待分配房间。新华社记者刘昊东 摄
在宿舍楼二楼,记者遇到几名聚在一起聊天的村民。今年53岁的李彦军说,他们一家四口来自五常市志广乡双丰村,是3日晚上9点多到的安置点。“干活儿干到一半收到通知,急匆匆地就来了,也没带什么行李,还好安置点提供了被褥等生活用品。”李彦军说,幸好走得及时,“要走的时候屯子里还没有漫上水,人还没走干净,水就上来了。”
记者注意到,在安置点,除了学校工作人员,还有疾控中心、各受灾乡镇的干部等,并配备了多名医务人员。五常市疾控中心副主任王涛介绍,他们主要负责指导安置点的饮水饮食卫生、垃圾处理、生活区消杀防疫等工作。“天气热、人员集中,安置点要注意做好卫生防疫。等村屯的水一撤,我们还要去指导村里的消杀工作。”
在一间被临时用作办公室的宿舍里,记者遇到了卫国乡人大主席金长跃,他正在核对安置点的人员信息。“我们乡一共6个村,其中4个村受灾,3日晚上有102人转移到这里集中安置。”金长跃说,乡里提前制定了预案,村民也比较配合,从晚上10点多准备转移,到在安置点办完登记,只用了两个多小时。
今年76岁的兴盛乡村民王桂兰,4日早上来到安置点。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宿舍等待工作人员送被褥过来。“我年纪大了,爬上爬下费劲儿,他们就帮我把被褥送来、铺好。”王桂兰说,尽管在安置点还没遇到认识的人,但她觉得挺安心,“我到安置点时已经过了发早餐的时间,但一听说我还没吃早餐,工作人员就给我拿了面包和粥。我担心过几天找不到回村的路,他们也说会送我回去。”
8月4日中午,工作人员将午餐送到宿舍楼。新华社记者刘昊东 摄
中午12点多,一辆面包车送来了当天的午餐,一份份盒饭被工作人员送到每个宿舍。记者看到,当天的午饭有土豆炖牛肉、烧茄子等。中午1点20分,陈丽华告诉记者,安置点的人数已增至348人。
此时,又一批转移安置群众来到安置点,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忙碌不停。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