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先进典型 > 【十八大代表风采录】张学记:党和国家都是报恩之源

【十八大代表风采录】张学记:党和国家都是报恩之源

2012年11月01日 00:00:00 访问量:163

“一个人的成功果实,往往挂结在爱国主义这棵常青树上。只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富强紧密结合在一起,人生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张学记

今年6月,按照中央要求和十八大代表选举的有关规定,经过逐级推荐、组织考察、广泛征求意见,北京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新增两名同志为北京市出席党的十八大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而这两名代表均为学者,且都具有海外留学的经历。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北京科技大学生物工程与传感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临床生化科副主任张学记,便是其中的一位。

“海归学者只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富强紧密结合在一起,人生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张学记决心代表一线科研人员反映心声,推动高校科研体制的科学化,促进国家科研经费分配的合理化,切实把爱国之心转变为报国之行。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今年48岁的张学记出生在安徽凤阳一个普通教师家庭,从小读书就非常刻苦,学习成绩一直都很优秀,于1985年12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于1994年 获取武汉大学博士学位,并在1995年至 1999年间,分别在斯洛文尼亚国家化学研究所、瑞士联邦理工学院(ETH)化学传感器中心和新墨西哥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早在武汉大学读博时,张学记研发的纳米传感器就获“中国大学生应用科技发明大奖赛”特等奖。自此,他开始投身生物化学传感器件的研究开发。出国留学后,张 学记不论在学术领域,还是在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其中,基于在自由基电化学传感器领域的杰出研究,他为美国宇航局和欧洲宇航局设计微 型化自由基电化学检测系统,用于航天飞机和宇宙空间站。

他凭借在传感器领域有23年的研究经验及产业化经验,至今已开发出30余种相关产品,创造了近亿元的经济效益,成为化学生物传感器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并 著有学术专著《电化学与生物传感器》,这本书内容涵盖了电化学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的所有范围,适用于分析化学、材料化学、生物、医学、临床检验、工业分 析、环境监测和农业分析等领域的研究人员使用。

同时,他还凭借出色的组织管理能力,担任美国World Precision Instruments公司高级副总裁,以及南佛罗里达大学的名誉教授等众多社会职务。

他主持或参与美国NIH、NSF、NASA、能源部和欧洲宇航局等研究课题多项,在SCI刊物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获授权专利13项,出版专著3部, 开发新仪器和传感器20余项,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得到广泛应用,在国际学术会议作大会报告或专题学术报告50多次,曾获ISCS-世界实验室W. Simon 奖、美国World Precision Instruments公司杰出科学家奖、瑞士杰出留学学者奖、GCAA终身成就奖、世界杰出华人奖等荣誉。

身边的美国同事都劝他申请美国国籍,然而,张学记却不为所动,尽管往来于多个国家频繁办理签证手续,他仍然克服诸多不便,坚持中国国籍,因为他在内心深处 始终惦记着祖国。20多年的求学经历不仅锻造了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严谨求实的治学风范,也更加坚定了他学成报国的理想信念。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党和国家培养了我,出国时就没想永久留在国外,在我内心深处,从未改变过报效党和国家的愿望!”他朴实地说,“我 从读小学到博士,整个人生的教育阶段几乎没有花家里的钱,所以我总觉得欠祖国和人民的一份情,希望能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回报祖国和人民。”

开启为祖国效力的新征程

2009年10月,在海外已经建树颇丰的张学记积极响应国家“千人计划”号召,说服家人,义无反顾地回国了。面对不解,他的回答铿锵有力:“报效祖国需要理由吗?”

在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聘任仪式上,他作了这样的发言:“我们的先贤曾经讲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新一代的知识分子,我们更应该有这份责任,为祖国的繁荣和富强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回国之后,张学记来到北京科技大学工作,负责组建生物工程与传感技术研究中心,开启为祖国效力的新征程。

该中心筹建过程中面临着很多棘手的问题,张学记克服人员少、资金短缺、实验场地不足等困难,开始艰辛创业。实验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都是他与同事们一点一滴干起来的。

为了打造一流的科研团队,他从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著名院校引进从事化学、医学、计算机等专业研究的8名科研人员,先后邀请10多位外国专家来校讲 学,选派3名学生去美国和欧洲进修,依靠北京科技大学实力雄厚的材料学科和特色鲜明的化学、生物学科,以学科交叉、融合为思路,着力搭建一流的学术研究平 台。

他经常鼓励研究人员和学生:“自由创新、善于发现、科学思维,要在科学研究道路上越走越远,勤奋才是真正的智慧。”在他的带动下,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并重 前行,定期研讨会和学术汇报制度的建立使同学们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去年,中心有一位教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资助计划,张学记得知后心里甭提有多高兴 了。

张学记还非常注重产学研结合,积极发挥我国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加速我国化学生物传感器及其测量系统的市场化工作,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经过短短三年的建设,由张学记担任主任的北京科技大学生物工程与传感技术研究中心已初步形成了传感技术、新能源及生物医药三个研究方向,并与美国南佛罗里 达大学、斯洛文尼亚国立化学研究所等10多所国外大学和研究机构及多家国内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其他各类基金10多项,获批经 费600多万元。

现在,癌症早期临床诊断是张学记主攻的科研项目,他希望利用多种交叉工程技术,能突破传统路径,为诊断癌症病人赢得宝贵时间,目前相关实验已经进行了2万多次,可以提前18个月在肿瘤形成之前进行早期预警,该项目已经申请国家药监局的临床实验许可。

学生们心中的“大牛”

在张学记的心中,回国只为做好三件事:一是带学生,二是抓科研,三是把科研成果产业化。

在北京科技大学,许多师生对张学记这位海归教授最深刻的印象是“三快”——说话快、走路快、吃饭快。作为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张学记和其团队已经承 担了七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虽然每天忙于各个项目,穿梭于实验室和课堂之间,但是作为教授的张学记还是会留出很多时间给学生。

他专门为本科生开设的课程,就成为全校最受欢迎的跨学科选修课之一,他还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大牛”。只要是他的讲座报告,必定场场爆满。学生们说:“听听张教授的‘牛人牛事’比吃饭更有营养。”

据了解,张学记在北京科技大学的研究中心面积并不大,不到300平方米,而他住的也是“周转房”,一日三餐基本在学校食堂。虽然国内的条件无法与国外相比,但是张学记丝毫不在意这些外在的条件,他说:“只要能为国效力,其他一切都好说!”

现在,张学记正全身心绘制一张蓝图,那就是把研究中心打造成一个富含活力、特色鲜明的交叉前沿基础研究基地、人才培养基地、技术创新基地,同时,加快产业化,让研究成果成为被市场接受的产品。

“如果说在前沿科学领域我们和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那么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方面,我们的差距更大,而这方面也更重要!”张学记称。

他更不忘经常鼓励学生们树立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一个人的成功果实,往往挂结在爱国主义这棵常青树上。只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富强紧密结合在一起,人生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编辑:惠友)

编辑:网校客服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北斗观察网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