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9月13日,距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引桥发生断裂已过20天,那份令人翘首以待的调查报告却始终未能“现身”,而且监督与问责声也似乎不见了踪影。到底大桥是因何坍塌?到底何人该负责?公众正在焦急地等待。曾经的质疑,曾经的表态,都已杳无音信。(9月14日《国际金融报》)
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失败的舆论应对案例。败笔明显,前期当地政府单方面强调超载,后又对责任单位遮遮掩掩。更主要的是,对舆论的关切,回应不及时,不到位,挤牙膏一样,对事故的责任,不是从严追究,而是顾左右而言他。调查结论,迟迟不出,一个小小的匝道“侧滑”,是不是质量问题,难道很复杂吗?
舆论有个半衰期,一般一周之后,舆论焦点的峰值将下调,并会被新的热点事件所替代、舆论热度降温、公众关注度减少,现在一些政府部门也非常熟悉这一点,通过果断处理危机公关,来进行切割责任,转移舆论压力。不过,这样就能“过关”吗?
公众关心塌桥报告,真正关注是的质量隐患、管理漏洞、责任盲区,是否还在那里?报告不公布,调查进展也不公布,民众的心就一直悬在那里。□肖余恨(教师)
来源: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