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先进典型 > 吉炳轩谈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与自信

吉炳轩谈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与自信

2012年12月06日 00:00:00 访问量:244

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与自信

吉炳轩

  党的十八大报告总结回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全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科学内涵,深刻指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明确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通篇贯穿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深刻领会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新阐述、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切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前途自信。

  我们的自信来自于哪里?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自信于我们的道路是正确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基础上的,是由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从长期历史经验中深刻总结出来的正确道路。从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为拯救民族危亡,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到义和团运动,一次次奋起抗争都失败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找到了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找到了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社会力量,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经受了无数严峻考验和严重曲折,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不失时机地推进中国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建立起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提出要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在理论探索上,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党的八大文献等重要文件,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国防、外交等各个方面,是我们党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成果。在实践探索上,我们不仅在严酷的外部环境下迅速荡涤了旧中国留下的污泥浊水,医治好满目疮痍的战争创伤,打胜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而且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新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这些成功探索,为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后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但走过的道路也十分坎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全面纠正了“文化大革命”及其“左”的错误,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著名论断。他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正是在对长期历史经验深刻总结的基础上,特别是吸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我们党才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上的拨乱反正,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不断探索出来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创,是从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实际开始的。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再强调,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研究中国情况,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是中国国情的基本特点,在这一基本国情之上建设社会主义必然是长期的历史任务。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展开,我们党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不断深化。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的论断。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强调,“我国的社会主义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实际来制订规划。”党的十三大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含义、基本特征、主要矛盾,提出了党的基本路线。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任何时期都不能离开这个实际、超越这个阶段。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通过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特征、发展进程、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基本制度、基本纲领的系统论述,全面拓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正是在对中国的基本国情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始终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当代中国最大国情、最大实际,并以这个最大国情、最大实际为总依据,来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的一切问题,我们党才成功开创、坚持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已经被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充分证明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乘风破浪、开拓创新,给我国带来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我国经济获得了自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经济保持年均9.8%的快速增长,远高于世界经济3.3%的增速,国民生产总值达47.1万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5300美元,比1978年增长近20倍,一大批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首位,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位。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从1978年到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218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6977元,农村贫困人口减少2.5 亿。我们顺利实施三峡大坝、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航空航天等重大工程,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不断完善机场、港口、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神州大地焕然一新。我们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极大调动和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大大积聚和释放了全社会的发展能量。我们成功进行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领域的深刻变革,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各方面的制度体制,为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制度基础。我们党实现了从领导革命的党到领导建设和改革的党的历史转变,党的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民主,党的执政能力更加增强、提高,党的胸襟和眼光更加开阔、深邃,成为走在时代前列、保持发展自身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我们经受住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严重政治风波以及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峻考验,战胜了来自政治、经济、社会领域和自然界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展示出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强大力量。我们国家彻底改变了经济社会比较落后的状况,变成一个朝气蓬勃、欣欣向荣,快步走向繁荣、富裕、强大的国家,展现了崭新的形象,散发出无穷魅力。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黑龙江的经济总量由不足200亿元突破1万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由60多亿元增至1600多亿元,粮食总产量由300多亿斤增至1114.1亿斤,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由1985年的742元提高到去年的15696元、增长20多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 1985年的398元提高到7591元、增长18倍。我们的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人民群众生活不断改善,各项事业呈现繁荣发展的喜人局面。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给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带来历史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二、自信于我们的理论是科学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植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发端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丰富于世纪之交的严峻考验之中,深化于世情国情深刻变革之际。从最初道路认定到理论定位,从形成体系到高举旗帜,显示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逐渐深入,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一系列创新,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深深扎根中国大地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并在革命胜利后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我国经验和研究国际形势的基础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全面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受住国内外政治风波和经济风险等种种严峻考验,在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发展创新,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深深扎根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改革发展实践中,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我们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深刻揭示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从实践到理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造,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形势、广大人民的新要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上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的世界大势和我国的发展变化,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用新的思想观点进一步回答和丰富发展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坚持以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切实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新形势下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大危险”,提出全党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问题,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性意义,强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提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出“五位一体”统筹协调推进,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把握和运用水平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比如: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思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强调这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经的特定阶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提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思想,指出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没有出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强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提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思想,强调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提出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思想,强调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强调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思想,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理论;提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强调要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特别是根据我国国情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创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这些实践成果,都为我们党在新时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毛泽东同志带领我们党在艰辛探索中形成的重要思想成果,包括毛泽东同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和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生动而具体地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生动而具体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理论体系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不断发展进步,最根本的就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既继承了前人,又能创新发展,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根植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这个理论体系指导下,我们一定能够不断取得新胜利。

 

   1 2 3 下一页  

 

   来源: 黑龙江日报

 

 

(编辑:惠友)

编辑:网校客服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北斗观察网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