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要闻 > 民俗专家谈"生态殡葬" 强调需包含标志以供祭祀

民俗专家谈"生态殡葬" 强调需包含标志以供祭祀

2013年04月04日 00:00:00 访问量:126

中新网北京4月4日电(记者 张中江) 4月4日是清明节,民间有扫墓、踏青等传统。民俗专家、北师大教授萧放表示,这些传统不仅是亲情的表达,还是有关生命伦理的教育问题。要利用清明节,提倡对祖先的敬重和感恩。

 

  谈新型“生态殡葬”:有合理性 总得包含祭祀

  每到清明节,有关殡葬的话题就会升温。今年的一些报道,提到了树葬、花坛葬、壁葬等新型生态殡葬方式。对于上述新出现的方式,萧放认为,“只能说是多样化的一种选择”。

  在他看来,传统墓葬是在墓园中可以供人凭吊、祭祀,举行完整的仪式。树葬不占田地当然挺好,但得做个标志,也做一些祭祀活动。因为这是人情感的 寄托,是与祖先对话的地点。如果没有办法实现,就不太好。“人们与先人的对话,是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不管采取哪种祭祀方式,都 有合理性。在当今多元化社会里,都可以理解。”

  至于新型殡葬方式在推行过程中遭遇的阻力,萧放表示,传统习俗包含着历史记忆和对祖先的怀念,并不容易改变。如果新的方式不能提供这些,人们当然不会接受。

  土葬自古有之 祭祀扫墓包含生命伦理

  在传统观念中,“入土为安”是人的最终归宿,“众生必死,死必归土”。古人认为将形体埋在地下,随葬物品,可以让死者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过得更好。

  一种说法认为,早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就已经出现了土葬的形式。萧放表示,山顶洞人会把去世者放在洞里。中华民族是农业民族,墓地就是人的另外一 个“家”。逝者在那里,好像仍和子子孙孙在一起,互相“照顾”。这同时也约束着子孙,因为凡做坏事的,都不能参加祭祀、扫墓活动,具有道德教化的意义。

  “祭祀、扫墓不仅是亲情表达,还是生命伦理的教育问题。”他说。

  祭祀趋简单对祖先情感淡漠 专家吁记录家族历史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时下的祭祀、扫墓形式,较之古代要简单得多。萧放认为,现在人对祖先的情感淡了。情感的淡漠,就导致人们对祖先没有敬 畏感,尊重也淡了很多。因此,要利用清明节,提倡对祖先的敬重、感恩,与祖先对话,感谢前辈创造的所有东西,用庄重的祭拜形式去表达这种情感。

  萧放提出一种可操作性很强的方式,“我们还可以通过清明节,做家史的记录。”这指的是,通过与在世亲人的对话、交流,记录下前辈的经历,从而增强自身责任感。

  “清明到,儿尽孝。尽孝的方式很多,传承历史、传承家史,也是一种孝。”他说,这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惠友)

编辑:网校客服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北斗观察网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