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地 > 北斗观察网 || 名家大讲堂 | 刘国昌:说说人民日报的师承传统

北斗观察网 || 名家大讲堂 | 刘国昌:说说人民日报的师承传统

2024年05月06日 06:38:59 来源: 老记说事 访问量:332 作者:刘国昌



说说人民日报的师承传统


刘国昌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项事业也是由一代一代人传承、发展的。


  在人民日报社,师承传统十分明显。我在人民日报工作了40多年,对此深有体会。今天把这些体会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言传身教,印象深刻。


  人民日报的师承传统别具特点,一方面由资深的编辑记者给大家授课,但更多的是在平时编稿过程中的言传身教。


  我于1975年到人民日报评论部工作,1985年参与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在这些工作中,经历了不少老报人的言传身教。好在我有记笔记的习惯,记录下不少老领导、老编辑、老记者的经验之语,现将部分内容与大家交流。


  二、关于写评论:


  “我们主张评论里要有些饱含生活气息的素材,有些群众语言、人物对话,有些诗词、史地知识等。这样,评论文字就显得生动些、形象些、丰满些。”


  这番话是时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兼社长邵华泽老师,同研究生谈新闻评论时说的。邵华泽老师曾在1964年1月27日《解放军报》发表《浅谈一分为二》文章,毛主席看后称赞这篇文章写得有理论,又通俗,讲得活。邵老在解放军报、人民日报工作时一直重视评论、理论工作,出版有《思想方法与理论思考》、《新闻评论写作漫谈》等著作。


  “写新闻评论,要注意行文的逻辑联系。这种逻辑联系是内在的,体现在几个段落中。不能简单的用文字衔接、修饰。”


  这番话是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范荣康老师在一次会议上讲的。范荣康老师是人民日报社写社论、评论的高手、快手。他从评论部主任升任报社副总编辑后依然负责评论,著有《新闻评论学》一书,影响颇大。


  三、关于写新闻:


  “写报道的时候,别人提供的材料要尽量少用,只能占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应该是记者自己的积累和观察。这样才能写得深刻丰富。”


  这番话是人民日报社原社长、著名记者范长江老师说的。他自己写的《中国西北角》报道,就是这样做的,为大家树立了榜样。


  “每篇文章必须至少有一个闪光点。”


  这句话是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李庄老师说的,旨在告诉大家写稿要抓住“闪光点”。李庄老师曾是参加抗美援朝的战地记者,他写的《复仇的火焰》报道,闪光点多多。人民日报著名记者王金凤回忆道:李庄这句话对她写稿影响很大,“使我每下笔必苦思如何找出和写出‘闪光点’。”。


  四、关于随笔的写法:


  “随笔这种形式可以大发展。海外版创办《望海楼随笔》专栏,将散文的抒情性与杂文的说理性紧密结合,使随笔这种形式有了继承和发展。一定要努力办好、办出特色。”


  这番话是1985年初时任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负责人谭文瑞老师在创办海外版一次座谈会上讲的。《望海楼随笔》专栏一经刊出就受到海内外广大读者好评。时至今日,随笔这种写作形式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谭老文笔了得,当年他写的《告台湾同胞书》,从接受任务到完稿4天完成,经胡乔木润色后送邓小平同志审阅。小平同志“一字未改”。在1979年元旦那天,这篇文白相间、饱含深情的文稿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作者简介

刘国昌,新中国同龄人,光荣在党50年。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1975年到人民日报社工作,在评论部笔耕10年;1985年参与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历任海外版《言论专访版》副主编,教科文部副主任、主任,编委会委员、副总编辑等职。并担任北京杂文学会理事、中国新闻培训网授课导师。曾担任中宣部新闻阅评员,人民网、环球网评论员等。

      出版著作有:《飞絮濛濛——短论随笔集》《人海浪花——专访特写集》《报纸编辑学讲义》《世象评说》《京腔京韵》《养心之道》等书籍。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北斗观察网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