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先进典型 > “歘级干部”张宝金:“光腚屯”到亿元村的领路人

“歘级干部”张宝金:“光腚屯”到亿元村的领路人

2013年12月18日 00:00:00 访问量:239

(改革时代人物志)(1)“歘级干部”张宝金:“光腚屯”到亿元村的领路人

  “歘级干部”张宝金:“光腚屯”到亿元村的领路人 这是张宝金(12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王松 摄 (编辑:颜秉光)

   

  新华社哈尔滨12月16日电题:“歘级干部”张宝金:“光腚屯”到亿元村的领路人

  新华社记者王春雨

  在东北方言中,歘(chuā)是一种乐器,常用来给秧歌伴奏,地位排在锣、鼓之后。

  幽默的东北人按照这个排序,把级别比鼓(股)级干部低的“干部”称为“歘级”。

  当了43年村党总支书的张宝金笑称自己是个典型的“歘级干部”,他所在的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镇元宝村是小说《暴风骤雨》中元茂屯的原型地。在35载改革洪流中,张宝金带领全村人,把昔日穷得叮当响的“光腚屯”,发展成为和谐共富的亿元村。

 改革是火车头

  张宝金第一次感受“改革”的分量是在1983年,那时地处东北偏远山区的元宝村,才刚刚温饱。

  用村里老人的标准衡量,当时的张宝金已经“了不得”,他当了3年村支书,全村在他带领下,从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花钱靠贷款的“三靠村”变为温饱村,还有啥不知足?

  祖籍山东的张宝金闯关东来到元宝村,和很多“穷怕了”的人一样,对贫穷有一种融入血液里的警觉。有了温饱的张宝金却一直被一种担忧困扰:粮食增产越来越难,想致富咋办?

  1983年6月10日上午,一次决定元宝村未来命运的全体党员大会召开了。张宝金把心里“问号”端出来,党员们沉默了,有人“吧嗒吧嗒”抽起了 旱烟。老党员谢福明首先打破沉默说:“党员如果只顾自己,那和群众有啥区别?”时任村会计的亓炳昌说:“今后咋干,都听党支部、听宝金兄的。”

(改革时代人物志)(2)“歘级干部”张宝金:“光腚屯”到亿元村的领路人

12月11日,张宝金站在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村村民住宅前。 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张宝金说,要想富,就得响应改革号召办企业。

  但创业的征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在尝试办砖厂、建筑队失败后,张宝金提出,结合元宝村周边山区产木材优势,集资办小木农具加工厂。

  集资,说起来容易,张宝金连开两次会动员,却一分钱也没集上来。村民牛显吉说:“大伙那时真格儿(确实)穷。另外大伙也在合计,党员干部光动嘴,自己咋不拿钱?”

  张宝金知道,妻子杜兴荣“有病都舍不得吃药”攒了些辛苦钱,不好意思直接要,他决定先“讨好”妻子,主动回家做家务、帮妻子干活。杜兴荣早就看 穿了张宝金的“小把戏”。村里再次开会时,她用手绢包来了家里的全部积蓄1.3万元,还撂下一句话:“我连买盐的钱也没留,相信你们能干好。”

  在张宝金的带动下,村里掀起了集资的热潮。有的党员把牲口卖了,有的把给孩子结婚的钱扣下了,有的把给老人留的棺材板卖了。短短20多天里,集资3.7万元。

  小木农具加工厂让元宝村淘到了“第一桶金”。闭上眼睛攥着嘎嘎新的票子,张宝金仿佛又置身于伐木的深山,耳畔响起了响亮的火车汽笛声。他猛地咂摸出啥叫“改革”?改革就像火车头,拉着大伙朝致富方向跑。

  明白了这个理儿,元宝村发展的每一步,都踩在改革的“鼓点”上。从小木加工厂到筷子厂、铅笔厂;从集体企业一枝独秀,到全村股份制、私营企业百 花齐放;从立足小山坳,到把企业办到大兴安岭、大连、俄罗斯。30多年间,张宝金把一个没资源、没区位优势的“光腚屯”变成了全村总资产6.72亿元、农 民人均纯收入2.56万元的亿元村。

(改革时代人物志)(6)“歘级干部”张宝金:“光腚屯”到亿元村的领路人

  张宝金(左)在尚志市元宝镇元宝村制笔厂内与一位员工交流(2013年12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集体是“老母鸡”

  东北俗语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在元宝村,却是教好徒弟,徒弟和师傅组团发展。

  早在1998年,元宝村的总资产就已经突破亿元,村办集体企业更是红红火火。看着办厂挣钱,村里的“能人”三三两两来找张宝金,能不能教我们办厂?

  一心带领大伙致富的他一口答应。这个决定让很多村干部质疑:大伙都干,还不把集体企业挤“黄”了?

  张宝金解释说:“大伙想致富是好事,集体企业就是‘老母鸡’,孵出的企业越多,无论是对村里还是对个人,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能人”们先后到村里的铅笔厂打工、学习,然后回家办厂。从三家五家,慢慢发展到十家二十家。曾经有质疑的人发现,市场不仅没“黄”,反而越来越大,甚至不用做广告,客户主动来找。

  “多亏了老支书,我的企业才能做到原料、销售两头在国外。”宝村宏远木器有限责任公司经理王连军感慨,都说同行是冤家,但老支书不仅主动传授技 术,还帮着我们联系客户,组织企业组团到国外买木材,带大伙参加广交会,开拓国际市场。“全村这些私营企业,办贷款、跑手续,谁敢说自己没沾过老支书的 光?”

  如今的元宝村是著名的“中国铅笔之乡”,全村以铅笔、铅笔板为主导产业的各类企业30余家,铅笔板产量占全国60%,铅笔产量约占全国1/4, 产品远销到德国、俄罗斯等世界各地。为了更充分挖掘村集体孵化器潜力,元宝村在全省率先建立了铅笔工业园区,未来5年内,铅笔园区产品产量有望达到全国同 类产品总量的80%,成为“亚洲铅笔之乡”。

  不少人对张宝金的超前决策佩服不已。张宝金却说,道理很简单,一个企业单打独斗再能,也要去找市场,组团发展到一定规模,市场就会主动来找你。

 发展是蓄水池

  发展意味着啥?这个看似空泛的问题,元宝人给出了具体的答案。

  有能看见的村级二环路、铅笔广场、太阳能路灯、黄泥河生态蜂网状护坡工程、村外的万亩生态林、田间地头高标准的水利设施,还有看不见的提前免除农业税、小学生学杂费,每套低于市场价几万元的别墅。

  元宝村早已脱贫,村集体也有了积累,但张宝金认为,钱是不是花在百姓身上,这是试金石,也是改革发展的根本体现。大河有水小河满,元宝村的发展 成果就像一个蓄水池,每户村民的“小河”都从中受益。但无论哪件事、哪个项目,村里都通过村委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甚至村民大会讨论决定,定期村务 公开、财务公开。

  张宝金说:“群众是主人,啥事咱都不能瞒着。”

  30多年岁月荏苒,张宝金也成了“酒不喝、烟不抽、一身病、药不离兜”的古稀老人。他曾有多次机会被升迁提拔,但都回绝了。问起为何30多年扎 根村里安心当“歘级干部”,张宝金感慨地说,以前还想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现在想想,名算什么?利又算什么?能为乡亲们办些实实在在的事,就是享福了。

 

         来源: 新华网黑龙江频道


                                                                                                             (编辑:惠友)
        

编辑:网校客服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北斗观察网 特此声明。